在“孔子故里”山東省曲阜市,孔廟、孔府、孔林“老三孔”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場所,一年四季人潮涌動。孔子研究院、尼山圣境、孔子博物館“新三孔”進一步拓展了儒學研究和傳承平臺,也成為研學旅行熱門目的地。圖為今年6月,來自濟南大學附屬小學的同學們在曲阜市參加研學旅行,誦讀經典。新華社
本報記者|崔立勇
壓抑三年之久的出游需求猛然釋放。2023年,旅游市場持續火爆,暑期旅游不斷升溫。其中,研學市場更是異軍突起,成群結隊的孩子們奔向大江南北。隨之而來,研學價高質低、“游而不學”等問題集中暴露出來。 是原本具有公益和社會屬性的研學旅行變味了嗎?業內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研學旅行在我國有著較為清晰的定義,并非學生參加的旅游活動都屬于研學旅行。在高校門口拍照打卡、進校園轉一圈的活動,其實是打著研學的旗號“掛羊頭賣狗肉”,跟研學旅行并不沾邊。 與此同時,業內人士也承認,研學旅行、研學旅游、研學游等不同的名稱在旅游市場均大量存在,已經造成了混淆。因此,厘清概念勢在必行,只有明確范圍、正本清源,研學旅行發展,特別是相關政策的制定才能目標清晰、有據可依。對于真正的研學旅行,也亟待在快速發展中補齊標準、營地、指導師等多個短板。
阻礙:“安全就是一把刀”
“風風火火。”浙江省旅游發展研究中心研學旅行研究所所長鄧德智這樣形容當今的研學旅行市場。 盡管研學旅行已經成為不少家長和學生追逐的潮流,但是在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實踐教育(研學旅行)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全國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聯盟課程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翟秀剛看來,研學旅行在我國仍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 翟秀剛解釋說,早在2016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國家旅游局等11部門就已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要求各地將研學旅行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但是,三年疫情對旅游業沖擊嚴重,研學旅行也受到很大影響。今年研學旅行才真正開始全面復蘇,研學旅行整體工作尚在初級階段。 “安全就是一把刀。”翟秀剛說,對于安全的擔心是阻礙研學旅行發展的最大現實障礙之一。他說,安全問題時時刻刻懸在學校負責人頭上,對于中小學校長來說,研學旅行可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如今,離開校門一天的春游,很多學校都不敢搞,更何況組織學生集體到外地好幾天。業內人士向本報記者坦言,學校對于安全問題的顧慮拖慢了研學旅行的步伐。 鄧德智對本報記者表示,安全確實是影響學校研學旅行積極性的重要原因。除了安全,學校還糾結于兩個重要因素——研學旅行服務機構運作是否規范,研學旅行課程和產品質量是否過硬。 基地、營地、課程、旅行社、研學指導師……研學旅行需要多個主體共同參與,涉及面寬、環環相扣,研學旅行的實施面臨諸多挑戰。深入分析研學旅行的鏈條,每一個環節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廣東廣之旅國際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業務總監陳暉舉例說,研學旅行營地在我國遠遠不夠,這造成學生出門只能集體住酒店。 在業內人士看來,對研學旅行的學生而言,營地的安全性和便捷程度遠遠超過面向大眾消費群體的酒店。翟秀剛向本報記者分析了學生住酒店的弊端——可能與酒店內其他住客發生沖突,受到傷害;學生住宿分散,難以管理;夜晚學生在酒店房間長時間玩手機不休息,老師鞭長莫及。他說:“在營地集體住宿方便管理,晚上更可以組織各類活動,將學生在外研學的時間充分利用起來。” 陳暉還舉例說,研學旅行課程不足,課程的專業設計人才短缺。他表示,如果研學旅行沒有科學的課程作為遵循,那么研學旅行勢必走樣。 “導游要有導游證,但是研學旅行指導師現在還沒有全國統一的證書。”一位研學旅行指導師告訴本報記者。 研學旅行指導師是研學旅行的執行者和落地者,要具備策劃設計、組織協調等多方面的能力。2022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向社會公示了18個新職業信息,其中,研學旅行指導師被納入新版國家職業分類大典。盡管相關協會組織,多個省市不斷推動研學旅行指導師的培養,但是研學旅行指導師仍然缺乏全國統一的規范和標準。 這位研學旅行指導師介紹,指導師要在研學旅行中幫助學生們學知識、長本領、有感悟,還要確保孩子們學得好、吃得好、住得好,同時更要保障全程安全,而實現這些目標殊為不易。哪怕是中小學老師或導游,想快速“轉行”變為一名合格的研學旅行指導師,事實上很不容易。如果放開口子一擁而入,從事研學旅行指導師這個職業的人員將參差不齊、魚龍混雜。
規模:“未來可能超過春運”
在發展中遇到的挑戰,并不會影響研學旅行巨大的市場潛力。“從某個角度來看,研學旅行的規模未來可能超過春運。”翟秀剛說。 統計顯示,2022年研學旅行人數突破600萬人次,創歷史新高。業內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其實這一統計的來源主要是教育系統。《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明確了研學旅行的定義:“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是學生自己跟隨家長或旅行社到外地的景區、高校、博物館、科技館,就不會被統計進入全國的研學旅行總數中。也正是這種原因,僅僅看數量,放在2023年上半年國內旅游23.84億人次的大背景下,研學旅行的600萬人次并不算很多。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202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我國共有普通小學14.91萬所,在校生1.07億人;初中5.25萬所,在校生5120.60萬人;普通高中1.50萬所,在校生2713.87萬人。鄧德智對本報記者表示:“從在校中小學生的基數看,研學旅行前景非常廣闊。” 中國有研學的歷史傳統。2500多年前,孔子率弟子們從山東曲阜出發,開啟“行教”天下、周游列國的萬里之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縱觀全球,研學旅行在很多國家都是旅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研學旅行在歐美發達國家發展已久,被當作青少年教育成長不可或缺的一環。在日本,經常可以看到中小學生在研學旅行。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盡管我國研學旅行發展較晚,但是發展速度很快,并且已經進入國家課程體系,成為“剛需”。《“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推動研學實踐活動發展,創建一批研學資源豐富、課程體系健全、活動特色鮮明、安全措施完善的研學實踐活動基地,為中小學生有組織研學實踐活動提供必要保障及支持。” 家長普遍對研學旅行持積極態度。很多家長感覺,父母帶著孩子東奔西跑,不如讓孩子跟著老師和同學一起出門。學校組織的研學旅行,比家庭自己走一趟便宜不少,更可以得到家長給不了的知識和體驗。 值得注意的是,研學旅行的目的地并非都是名山大川、名勝古跡、知名高校,科技創新、體育運動、民族藝術等各類豐富的內容都是研學旅行的組成部分,紅色旅游、工業旅游也可以為研學旅行提供大量養分。 鄧德智舉例說,各地的學生們到山東,不僅能夠加深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學習,還可以去體會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
厚望:“讓孩子們受益一生”
翟秀剛認為,研學旅行發展時間不長,存在不足是可以理解的。 近年來,無論是教育部門還是文旅部門,都在著手解決難題,想方設法讓研學旅行平穩地駛上“快車道”。 對于備受關注的安全問題,也并非束手無策。翟秀剛分析,研學旅行的安全責任不能全部壓在校長一個人身上。他建議,將安全責任明確分解到研學旅行的各個環節,分清各方職責——途中的安全壓實到旅行社等服務機構,學生進入營地后的安全由營地負責。同時,對研學旅行加強風險防范,做好安全教育,保險也應在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2023中國·濟寧研學旅行創新發展大會上,濟寧市研學旅行協會會長楊巖表示,業內有“研學旅行看山東”的說法,濟寧的實踐值得借鑒。 濟寧把研學旅行視為“文化之窗”,將研學旅行產業作為深化文旅融合的先行產業來打造、新興產業來培育。目前,濟寧已初步形成擁有210家企業的研學旅行產業集群。在105家A級以上景區中,超90%設置了研學內容。濟寧還策劃了18大類、647項課程、22萬研學課時的研學游體系。“古建技藝游”“考古探秘游”“做一次孔子的學生”等一批研學產品受到學生和家長的歡迎。 蓬勃發展的研學旅行在方方面面都被寄予厚望。翟秀剛希望孩子們借此學到更多的東西。比如,“吃飯不只是飽個肚子,而是了解吃飯的規矩和禮儀。”他對本報記者說,孩子們在研學旅行中要培養吃自助餐的正確方式,取餐少量多次,避免浪費。在路上,女同學先上大巴車,男同學負責照顧行李后上車,這也是需要從小形成的習慣。 教育部原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建設項目組專家何志東表示:“研學旅行幫助孩子們培養起來的知識能力、習慣素養和正確價值觀,讓孩子們受益一生。”
支招:“應是地方的一把手工程”
“研學旅行不是換個地方進課堂。”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首都文化和旅游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厲新建說。 游是載體,學是本質,研學旅行最終要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在鄧德智看來,研學旅行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如何讓孩子們“游中學”“學中游”,從研學旅行中更多受益?專家學者和從業者支了四招。 一是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 鄧德智表示,研學旅行發展需要國家的頂層政策設計。目前研學旅行經營主體的培育和激勵不足,有待實施更多獎補政策,并實現對經營主體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業內人士告訴本報記者,研學旅行基地和營地是重資產項目,抗市場風險能力很弱。疫情期間,大批相關機構未能扛住市場考驗。研學旅行產業鏈上的經營者盼望研學旅行形成可持續的市場,穩定的客流方能撐起高質量的基地和營地。 二是有效提升課程建設水平。鄧德智對本報記者表示,旅游資源不等于研學旅行資源,研學旅行資源不一定能開發出安全和高質量的研學旅行產品,叫好的研學旅行產品不一定叫座。他認為,從業者需要深耕研學旅行理論,設計高質量的研學旅行課程。 參與性和體驗性被專家們反復強調,而研學旅行能否實現預期,課程建設是關鍵。研學旅行(省/市)協會聯席會議理事長賈永煒表示,課程是研學旅行的靈魂,做出科學和接地氣的課程是重中之重。 三是推動標準化發展。 鄧德智表示,研學旅行的發展僅僅依靠2016年11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是不夠的,相關法規及標準要盡快建立起來。他透露,文化和旅游部正在推動研學旅行示范基地等領域相關標準的建立。 蒙山彩蒙景區管委會黨委書記黃樹田認為,建立評價體系勢在必行。評價體系可以較為準確地評價一次研學旅行取得的實際效果,對研學旅行基地、營地等方面的服務質量進行評測,可以倒逼學校、旅行社、第三方機構從各自角度提高研學旅行的水平。 四是多方融合齊抓共管。 “單靠一個部門不行。”翟秀剛明確,研學旅行的健康發展,有賴于教育、文旅、交通、財政等多個部門的共同努力。 鄧德智表示,教育部門和文旅部門融合更好的地方,研學旅行發展更快。他舉例說,濟寧就是在市級層面大力推動,教育、體育、文旅等多部門通力協作,讓研學旅行走在了全國前列。 據介紹,濟寧百家A級景區、19家星級飯店及其他旅游企業不斷融合,形成研學旅游目的地、研學旅游基地、研學旅游主題營地、研學旅游課堂為一體的“1+3”產業鏈條,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安全保障、研學組織等方面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研學規范體系。 鄧德智表示,“研學旅行,應是地方的一把手工程”,地方領導牽頭、各部門配合,研學旅行發展就會很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