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 張洽棠
近日,本報記者從大商所了解到,2023年“大商所農保計劃”上半年共立項45個“保險+期貨”項目,為2.2萬農戶的27萬噸現貨提供了保障。作為連續九年深耕“保險+期貨”服務鄉村振興的期貨交易所,大商所今年圍繞“保險+期貨”項目又給市場帶來了新的驚喜和亮點。 “銀期保”大豆種收項目提供綜合性金融保障
今年,大商所在農保計劃中創新推出“銀期保”大豆種收項目,與以往“保險+期貨”項目不同的是,該項目系統性引入銀行和龍頭企業形成閉環——前端銀行基于大豆遠期訂單和收入保險為投保主體提供貸款,后端龍頭企業與投保主體簽訂大豆遠期訂單以及基差協議進行收糧。該模式在“保收入”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探索解決種植環節融資難以及后期行情不佳時售糧難的問題,為大豆種植提供了綜合性金融保障。目前,8個“銀期保”大豆種收專項項目均已完成保險出單、訂單簽訂和貸款發放工作,覆蓋黑龍江大豆主產區種植面積33.24萬畝,保費合計1942萬元,貸款合計9156萬元。 黑龍江北安市革命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富強今年種植的11萬畝大豆中有7.5萬畝參與了此次“銀期保”項目試點,他表示,“以前每年12月到了還貸款日期,急于回款,在賣大豆時普遍會被貿易商壓價。參加了‘銀期保’項目就可以將大豆拉到龍頭企業的倉庫去,直接結算90%的貨款,還給了二次點價的機會,保證糧食能多賣些錢。” “從銀行的角度,我們一直說‘銀期保’模式好,就是因為作物成熟后龍頭企業統一收購入庫,可以根據實際糧款先行支付給農戶,農戶便可以提前償還銀行貸款,既為農戶節省了貸款利息,又保障了銀行貸款順利回收。即便出現減產或價格下跌等情形導致賣糧款不足以覆蓋全部貸款,啟動收入保險理賠程序后,也可以補償賣糧收入,對農戶收益和銀行權益都起到保護作用。”郵儲銀行黑龍江省分行三農金融事業部總經理姜濯介紹說。 飼料養殖專項項目助養殖戶無憂生產
飼料養殖專項項目方面,今年上半年共立項37個項目,保費合計3720萬元,覆蓋玉米、豆粕、生豬、雞蛋現貨22萬噸。 在江蘇徐州,南華期貨為養殖戶投保的6776頭生豬提供了16100元/噸的目標價格保障,在生豬現貨價格下跌的行情下,實現了每噸904.78元的保險賠付,扣除保費成本后,仍幫助農戶每噸增收442.75元。在河南漯河,大地期貨連續第三年為當地生豬養殖戶保駕護航,并創新推出“以銷定賠”模式,進一步提升項目規范性,使生豬價格保險充分貼合養殖和出欄實際、更契合保險的風險管理本質。在貴州貞豐縣,浙商期貨走進貴州富之源(科技)集團貞豐富之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貞豐富之源”),助力原國家級貧困縣提升標準化、集約化養殖水平。 “豬周期越來越難以把握和預判,飼料原料價格也不斷上漲,這些都對生豬養殖影響較大。”貞豐富之源總經理劉亭告訴記者,“公司的經營理念是追求可控規模下的極致化。通過‘保險+期貨’等模式、工具盡可能把收入鎖定。”
地方財政補貼政策亮點多多
記者注意到,經過多年推廣和完善,“保險+期貨”項目的保費來源已逐步實現向“多方共擔”升級,各界認可度和參與度不斷提高。在今年上半年的飼料養殖專項項目的保費構成中,財政補貼比例和農戶自繳比例總和超過50%,可以看出,近年來,“保險+期貨”良好的開展效果已激發農戶主動參保的積極性。 記者同時發現,今年以來,多地政府對“保險+期貨”模式繼續給予關注和政策支持。 “以生豬期貨價格作為保險產品中的價格指數確定目標價格和賠付標準,有助于解決農業保險產品定價難問題。以此為基礎,全國各地陸續開展了以生豬期貨價格作為標的的保險產品,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分生豬養殖企業(戶)無法直接在期貨市場分散風險的問題。”廣州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生豬養殖企業(戶)對(傳統)農業保險相對比較熟悉,在此基礎上設計生豬期貨價格保險產品,能比較容易被接受。一方面可幫助養殖戶降低參與期貨市場的成本和門檻,科學管控養殖風險,助力穩產增收;另一方面也可引導養殖戶及時了解未來市場價格走勢,將期貨價格作為生產經營決策的重要參考,合理調整養殖規模和飼養周期,盡量減少因市場波動造成的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