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 白雪
近日,在主題為“新興低碳技術發展路徑展望”的“‘雙碳’目標下電力低碳保供策略與政策研究系列研討會”上,與會專家表示,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的大比例接入,以及極端天氣的頻發,給電力系統帶來巨大的挑戰。系統調節能力不足、負荷調控難度增加、頂峰保供壓力加大等問題隨之顯現。面對這些挑戰,以往利用火電等傳統電源技術來緩解局部用電緊張的舊模式已難以為繼,需要通過新興低碳技術破局。 技術創新及配套政策支持的范圍應該從過去的源、網技術為主向源、網、荷、儲全鏈條延伸,并與氣象預測、智能數字化技術進行深入的融合,通過高效低碳電源、智能輸配網、需求側資源以及儲能等手段,實現電力系統的低碳轉型和可靠供應。 浙江大學電力經濟及信息化研究所所長文福拴表示:“為實現‘雙碳’目標,我們需要應對能源安全、降低用能成本、實現綠色生態這三重挑戰。”如何喚醒用戶側靈活資源是其中一個關鍵問題。他建議從多形態靈活資源挖掘與調控、靈活性資源充裕度評估與提升,以及配套市場交易機制等方面開展系統研究與應用。此外,在文福拴看來,還需要以靈活資源聚合調控與市場化交易機制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和提升電力市場運營活力,支持能源的安全、經濟、清潔運行。 “加快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安全高效的新型電力系統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舉措。”在南方電網高級工程師劉小龍看來,作為新型電力系統主體的新能源發電方式具有隨機性、間歇性和波動性,而儲能則具有能量平移、可控充放的特性,能夠彌補靈活性資源的不足。他進一步解釋說:“目前,儲能的運營場景主要分為發電側、電網側和用戶側,其中用戶側儲能的商業模式是最清晰的。”用戶側儲能通過分時價差套利獲得收益,這也是目前用戶側儲能實現盈利的主要方式。另外,針對部分場景還可以進一步挖掘用戶側儲能在需求側響應和需量管理上的盈利潛力。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院院長林伯強教授認為,儲能可以嵌入到“零碳”建設的各個環節。“零碳”建設包括零碳企業、零碳園區、零碳城市。其中,零碳城市建設是零碳省份建設的基礎,零碳城市建設對于“雙碳”目標的實現具有重大意義。 對此,寧德時代儲能事業部經理程厚響表示,零碳城市解決方案的整體思路和寧德時代(CATL)的公司戰略是一致的。“一方面以可再生能源和儲能為核心實現固定式化石能源替代,另一方面以動力電池為核心實現移動式化石能源替代。此外,還要以電動化和智能化為核心實現市場應用的集成創新。”程厚響表示,城市級的零碳整體解決方案將通過生態化、高效化、清潔化、電動化、電氣化、智能化六大轉型措施推進零碳城市建設。 針對儲能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這一議題,國網福建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電網規劃中心主任研究員林毅認為儲能需要找準自身的位置,在新能源消納出現阻塞和峰谷電價差異顯著的區域,儲能有很大的發揮空間。此外,我國還需要在電力市場機制上多做工作,通過市場推動儲能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