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烏干達東部城市金賈舉辦的烏干達第29屆全國農業展上,來自中國-聯合國糧農組織-烏干達南南合作項目的中國專家們為展會帶來的優質糧食品種和農業技術廣受歡迎。圖為8月8日,在此次展會上中國專家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工作人員展示一臺兩輪手推播種機。新華社
本報記者 | 季曉莉
近期,全球多地受厄爾尼諾現象帶來的極端氣候影響,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干擾,直接影響全球主要糧食生產國的糧食產量。 東南亞和南亞地區是全球最大的大米主產區,從4月開始遭遇高溫干旱侵襲;歐洲一些水稻種植國普遍遭遇20年來少見的干旱情況,西班牙、德國小麥作物也因干旱而減產,歐盟作物監測服務機構MARS下調了歐盟今年糧食和油籽作物的平均產量預測;干旱給美國春小麥作物帶來壓力,美國中西部糧食主產區的玉米和大豆等因旱情可能出現大幅減產。國際評級機構惠譽認為,全球大米產量可能在2023年創下20年來的新低。 近來國際小麥、玉米、大豆期貨開啟了新一輪漲價行情;全球糖和可可期貨上漲20%以上;受飼料價格影響,豬、牛等牲畜價格也大幅走高,美國牛肉產品價格上漲超30%。 多重因素導致國際糧價上漲,未來應采取何種措施,保障糧食安全?
禁購令引發國際米價走高
今年夏季以來,包括印度、俄羅斯、阿聯酋等在內的多國出臺糧食出口禁令。 作為全球第二大大米生產國和第一大大米出口國,2022年印度大米出口總量約2200萬噸,占全球大米貿易總量的40%以上。本輪出口禁令是印度繼2022年宣布限制小麥和糖出口之后,再次對糧食出口下禁令。 今年強季風降雨對農作物造成嚴重損害。7月初,印度糧食庫存已跌至5年內最低點,印度禁止出口除蒸谷米和印度香米外的大米,受禁令影響的大米出口量多達1000萬噸。這使得聯合國糧農組織的7月全球大米價格平均指數比2022年數值高出近20%,達近12年來的最高水平。 季風雨季到來之前,印度非香米品種的大米零售價,在每公斤15盧比到65盧比之間,約合人民幣1.31~5.67元。雨季期間,平均價格每公斤上漲了4~5盧比。印度政府還陸續向市場投放了更多大米儲備,才使得米價逐步恢復到正常水平。大米出口禁令雖然一定程度能穩定印度國內糧食價格,卻沖擊了國際市場供應,導致國際大米價格進一步上漲,國際市場對糧食通脹的擔憂加劇。 阿聯酋《海灣商業》網站報道稱,7月28日,阿聯酋經濟部宣布暫停4個月糙米、全精米和半精米等所有大米品種在內的大米出口與再出口。據俄羅斯塔斯社報道,俄羅斯政府在7月29日通報,俄方決定禁止本國大米及碎米出口至今年12月31日。 出口禁令引發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地大米搶購潮。一些商店規定了大米購買限額,另一些則借機提高了大米價格。 不過,據糧食專家分析,發布糧食出口禁令雖然可以推高價格獲取利潤,但也會影響出口國信譽,喪失全球糧食市場份額。目前,作為全球排名第二、三的大米出口國家,泰國、越南并未跟進發布出口禁令。 俄烏沖突加劇糧食供應脆弱性不穩定性
同時,地緣政治沖突加劇糧食供應脆弱性與不穩定性。受俄烏沖突影響,小麥價格暴漲甚至一度斷供,一些進口商選擇大米等其他曾經價格相對穩定的谷物作為解決方案,而目前大米和小麥供應均短缺。 俄羅斯與烏克蘭于2022年7月達成的黑海糧食協議在今年7月17日到期。該協議曾允許超過3200萬噸糧食大宗商品從烏克蘭在黑海的3個港口出口到45個國家和地區,幫助全球糧食價格下降超20%。 烏克蘭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出口國之一,通常每年向全球市場供應約4500萬噸糧食。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稱,來自烏克蘭的糧食,養活了全球約4億人。2022年7月22日簽署的黑海糧食外運協議,經歷了3次續簽時間:2022年11月,2023年3月,2023年5月。從敖德薩等3個港口經黑海出口烏克蘭的谷物、食品和化肥,由位于伊斯坦布爾的聯合協調中心負責協調航運。同時,俄羅斯與聯合國簽署有效期為3年的俄食品與化肥出口正常化備忘錄。兩份文件為一攬子協議。聯合國官網指出,在58國的約2.58億人面臨饑餓之時,這份一攬子協議,堪稱“全球糧食安全的生命線”。 據聯合國、烏克蘭農業部和海關數據顯示,2022年8月至2023年6月,烏克蘭出口了5060萬噸谷物,價值98億美元。如協議不能順利延期,烏克蘭每月損失將高達5億美元。英國《衛報》報道稱,國際危機組織非洲項目主任穆里蒂·穆蒂加向表示,黑海港口農產品外運協議失效對非洲的影響仍是巨大的,如果糧食價格進一步上漲,將加劇多個國家的經濟危機,進而可能引發社會動蕩。 但據土耳其聯合協調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在協議生效期間累計出口的烏克蘭農產品中,超過70%被運到了中高收入國家。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在運費、保險以及將俄羅斯農業銀行重新接入環球銀行間金融通信協會(SWIFT)等事項上,“西方什么都沒做”。他重申,俄羅斯只有在所有承諾得到兌現后,才會延長該協議。 在俄羅斯與烏克蘭、俄羅斯與西方都不存在基本互信的基礎上,各方暫時很難平靜地圍繞分歧尋找解決辦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日預計,如今俄羅斯退出黑海港口農產品外運協議,可能會使全球糧食價格上漲10%~15%,該組織表示仍在繼續評估局勢。 糧價高企不會太久,對中國影響有限
未來一段時間,糧價高企的現狀還會繼續下去嗎?大米價格還會上漲多久?據專家分析,2022~2023收成季,全球大米收成仍高于平均水平,只是幅度有所減少。今年九十月份,會有一批新的大米進入市場,可能會稍微緩解大米價格上漲的趨勢。 國際糧價上漲對于我國國內糧食市場會產生什么影響?專家分析表示,我國口糧自給率100%以上,進口大米僅用于品種調劑、飼料生產等,國際糧價上漲對國內米市影響相對較小。而且我國大米進口來源國多元,今年上半年,從越南、緬甸、泰國、印度、巴基斯坦、柬埔寨進口的大米分別占38%、20.8%、11.9%、11.8%、8.1%和8%的份額。自從印度不斷收緊大米出口,我國從印度進口大米數量大幅下降,如今印度已從過去幾年中國最大的大米供應商滑落至第四位。 隨著上半年人民幣匯率走弱,進口米到港完稅價已經明顯高于國產同等級大米,導致進口需求減弱。因此,今年上半年,我國大米進口量同比大降,但進口單價上漲。據海關數據顯示,1~6月份,我國累計進口大米181萬噸,同比減少49.6%;平均單價3603元/噸,同比上漲33%。業內預計,今年下半年,我國大米整體進口量仍然偏低,但精米將保持相對穩定的進口規模,因為越南、泰國、巴基斯坦等部分品種已經成為國內廣東地區常用的糧源。
糧食供應緊張誰是最大受害者
糧食供應不足與糧價飛漲對經濟欠發達的糧食進口國影響很大。 例如,大米是全球約一半人口的主食。路透社報道稱,印度、泰國、越南、柬埔寨和巴基斯坦是大米主要出口國,中國、菲律賓、貝寧、塞內加爾、尼日爾利亞和馬來西亞是大米主要進口國。過去幾年,非洲國家成為印度大米的主要出口國,譬如馬達加斯加、肯尼亞、貝寧等。據估計,過去兩年間,印度大米的進口量占非洲大米總進口量的17%。 去年7月以來,國際大米行情進入上升周期。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數據顯示,以5%破碎率大米fob出口價來衡量,今年8月1日,泰國大米572美元/噸,較去年7月價格410美元/噸上漲39.5%,逼近10年高位;越南545美元/噸,較去年7月價格420美元/噸上漲30%,創10年來新高。 世界糧食計劃署中東、北非和東歐地區主任弗萊舍表示,預計2023年全球將有超過3.45億人處于危機級別的糧食不安全狀況,其中4300萬人距離饑荒只有一步之遙。該機構去年向全球逾1.58億人提供了糧食援助,人數多于以往任何一年。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西莫·托雷羅預測,到2030年,全世界將有6億人長期食物不足,遠不足以實現“零饑餓”目標。如今,非洲大陸每5個人中就有一人食不果腹,饑餓人口比例是全球平均的兩倍多。 “全球糧食體系‘已崩潰’,弱勢群體付出了代價,必須改變糧食生產和消費方式。”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近日發出警告。 急需改變不公正不合理國際糧食生產貿易體系
在聯合國安理會日前舉行的沖突及饑荒問題公開會上,中國代表特別指出,糧食不安全,本質上是全球范圍內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結果,同長期以來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糧食生產貿易體系和國際治理體系密切相關。 過去幾十年,全球有近80%的谷物生產集中在十幾個國家。這種糧食出口國相對集中、進口國則比較分散的供需格局,使得國際糧食市場極易受到沖擊。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報告提出,全球糧食價格上漲對中低收入國家沖擊更大,進口能源和化肥費用的增長可能迫使一些國家減少投入,進而導致農業生產力下降、國內糧食供應減少,這又進一步加深了這些國家發生糧食和能源危機的可能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胡冰川分析稱,限制性的出口措施還會使相應輪船運輸、港口碼頭以及加工等設施不能得到有效運轉,糧食進口國的供應鏈和物流效率將大幅度下降,進一步加劇貿易伙伴國的貿易成本。 近日,在聯合國糧食體系峰會階段成果總結推進大會上,各方代表紛紛呼吁推動建設一個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韌性、更可持續的糧食體系。他們提出,要加強對跨國糧農企業的監管,構建更具韌性和穩定的全球糧食供應鏈,降低全球糧食體系的波動性和脆弱性;合力提供全球公共產品,減緩地緣沖突、極端氣候、經濟衰退等對全球糧食安全的宏觀沖擊,推動全球糧食安全治理體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現有的國際貿易組織(WTO)規則沒有充分解決市場失靈問題,無法解決糧食囤積和市場投機等問題,這在危機期間推高了糧食價格和通貨膨脹,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難題。古特雷斯呼吁,各國政府應和企業展開合作,保持食品市場開放,消除貿易壁壘和出口限制;WTO總干事伊維拉呼吁貿易政策改革,將糧食安全視為農業談判取得進展的關鍵。 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屈冬玉表示,全球農業糧食體系轉型的努力涉及農業、氣候危機、生物多樣性、貿易和營養等多個部門,各國要加大協調力度,使治理流程和政策連貫協同,短期與長期相結合,積極尋求解決方案的合力。 “沒有國際社會的共同安全,就很難有持久的糧食安全。”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近日表示,國際社會要以今年9月可持續發展目標峰會和明年未來峰會為契機,從制度、規則層面完善國際糧農治理,重點是增加發展中國家代表性、發言權和決策權,取消單邊制裁措施對糧食生產和出口的限制,打擊投機資本和價格壟斷,打造安全穩定、暢通高效、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產供鏈體系,構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糧食貿易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