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繼Citywalk之后,Cityride也“火出圈”了。近日,京東發布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騎行消費從北京、上海、杭州、成都、蘇州等一線、新一線城市,逐漸擴展到二、三線城市,其中以合肥市增速最快,達到530%。圖為騎行愛好者“打卡”內蒙古興安盟阿爾山市火車站。新華社
本報見習記者 | 甄敬怡
初秋,長安街華燈初上,五顏六色的單車隊伍浩浩蕩蕩穿行而過,成為京城一道亮麗的風景。 不止北京,騎行熱已經在全國蔓延開來。中國自行車運動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全國有1億多人經常性騎行,有近千萬人參與自行車運動。這可以說是一種“時尚的輪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曾是全球最大的“自行車王國”,自行車是當時普及率最高的代步工具,“鳳凰”“飛鴿”“永久”等老品牌仍讓不少人記憶猶新。每天早晚出行高峰時段馬路上壯觀的單車流,是人們記憶里那個年代的標志性畫面。 現如今,人們對自行車的認知,不再局限于單純的交通工具,逐漸演變為一種休閑時尚的運動潮流、一種綠色低碳的健康生活方式。騎行,讓人們開始借助腳踏板去丈量城市的邊界,探索社交的新可能、身體的新極限。城市也在“騎行友好”的演化過程中,尋找到了疏解交通壓力、促進綠色轉型的有效治理手段。
“一車難求”:騎行潮卷土重來
“這個型號的車最近基本沒有現貨,需要預定。”在問及一款不到3000元的入門車型時,某專賣店店主對記者說。“這款車型在社交媒體上特別火,好多人來問。” 在門店現場,記者同樣看到不少“零基礎”的騎行愛好者前來試騎、購車。“我本來是想用來通勤代步、順便鍛煉身體的,試過后才發現自己非常喜歡騎行的感覺,于是想入手一輛更好、更專業的。”一位年輕顧客對記者表示。另一位騎行愛好者表示,自己想換輛價位更高的新車,“相中的熱門款式斷貨了,預訂了但還要等很久。” 受疫情影響,尤其是在一些城市經歷過公共交通停運之后,自行車作為一種便捷且環保的交通工具,在互聯網上“翻紅”。憑借運動健身、時尚、社交等元素,騎行這項運動開始成為時尚潮流,吸引著不同年齡段的人加入其中。在不少社交平臺,騎行已成為年輕人新的“社交密碼”。在專業領域里,長距離騎行路線深受中青年喜愛,甚至不乏“拖家帶口”的騎行隊伍——據媒體報道,這個暑假,12歲男孩朱俊宇和媽媽于海燕從浙江金華出發,沿京杭大運河一路騎行到北京,歷時22天,行程超過2000公里。 騎行熱度引發新一輪運動自行車消費熱潮,更是帶動了自行車頭盔、手套、護目鏡、騎行服等騎行裝備的銷售,在網購軟件上的搜索量和銷量均持續攀升。8月30日,京東發布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公路自行車成交額同比增長245%,騎行裝備成交額同比增長100%。今年京東618期間,公路車成交額同比增長超400%,成為騎行細分品類Top1,騎行穿戴裝備的成交額同比增長180%。 從具體銷售情況看,中高檔自行車市場正“風生水起”。京東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7月1日至8月10日,相較于去年同期,1000~2000元公路自行車成交額增長180%;5000元以上的公路自行車成交額增長530%;2000元以上騎行服成交額增長11倍。 中國自行車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自行車電動自行車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2100億元,同比增長3%;實現利潤超100億元,同比增長20%以上。其中,知名自行車品牌捷安特(GIANT)的母公司巨大集團財報顯示,2022年公司年收入增長12.5%,創下新高。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張文忠認為,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騎行潮相比,自行車的代步功能和時尚性并沒有變化。但如今,騎行的健身和運動屬性更加凸顯,綠色出行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這些反映出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
慢行系統:宜居城市的重要指標
據一家自行車店老板透露,持續至今的這股買車熱潮大概自去年春季興起。事實上,這股熱潮的襲來“有跡可循”。“近十年來,北京騎行環境有了質的飛躍,這也是自行車回歸北京的重要原因。”一位資深騎行愛好者這樣分析認為。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自行車曾在居民出行中占據主導地位。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機動車交通需求為核心的“寬馬路、大路網”成了城區規劃常見的道路模式,對慢行交通系統產生嚴重侵占。直至近十年來,如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開始率先規劃發展慢行系統,為騎行潮的回歸打下基礎。2020年,北京五環內已經建成3200公里自行車車道。 不斷提升的騎行環境不僅體現在車輪下日益延展的路面,也體現在直觀感受到的“路權”。如2019年底,北京市提出的“慢行優先、公交優先、綠色優先”交通發展理念,從規劃、建設、管理、執法等方面全方位體現“以車為本”到“以人為本”的轉變,這些細致的政策優化讓市民騎行時更加踏實放心。 如今,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將建設“公共交通+自行車”主導的綠色慢行交通體系,作為提升城市宜居體驗和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十四五”規劃也提出,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建設自行車道、步行道等慢行網絡。國家和地方相繼出臺系列政策,從加強道路設施規劃建設、給予自行車相應路權等方面強化制度保障,以優化騎行體驗,鼓勵綠色出行。 騎行自由,丈量著一座城市的發展品質。然而,在飛速發展的城市建設中,重新“插入”一套騎行交通系統也并非易事。有業內人士指出,政策出臺到真正惠及騎行需要一段時間。友好的騎行環境所需要的也不僅僅是道路,準確地說,道路建設只是第一步。慢行系統亦不是獨立的元素,需要公眾、市場主體參與未來的交通治理,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綠色出行:提供城市治理新手段
讓自行車出行回歸城市,共享單車功不可沒。如今,共享單車已成為當下國內許多城市市民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也是慢行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人也是從共享單車開始愛上了騎行。 在北京這樣一座“艱難通勤”的城市,越來越多的“打工人”放棄人擠人的地鐵與公交,開始選擇呼吸更通暢也更自由的騎行。上下班高峰期的二三環路口,有“小綠”“小黃”“小藍”,也不乏裝備齊全的專業選手。 除了日常通勤的一抹綠色之外,這個夏天,“夜騎”也成為北京城的一道風景。哼唱著“我和我的祖國”騎過天安門廣場,沿二環路騎行感受德勝門城樓、天壇公園、前門的老北京風韻,順著亮馬河沿岸來一次綠道騎行……市民和游客在騎行中解鎖著古都的歷史文化密碼,感受一個多元的、立體的北京城。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愛上騎行,綠色出行正在成為共識和現實。在所有交通方式中,騎行可以算是一種“零碳”的出行選擇。據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研究數據顯示,采用自行車出行,相比小汽車出行每人每公里可減少0.17千克碳排量。若一名小汽車使用者采用自行車出行,一年能夠減少1噸碳排量。 2022年5月18日,交通運輸部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聯合發布《關于做好綠色出行創建行動考核評價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將北京、天津、杭州、三亞等109個城市列為綠色出行創建城市。有專家認為,騎行的回歸也是公眾踐行“雙碳”目標的具體行動。隨著社會對“雙碳”目標認識和理解的逐漸加強,尋求一種綠色、低碳的出行方式,來緩解當下城市交通壓力,已成為城市治理的一種有效手段。 如一位騎友對騎行感受的評價,“我忽然意識到,蹬腳踏板可以是一種最樸素的把自己交給這個城市的方式。”騎行故事的載體,可能是山地車、公路車以及共享單車,方式可能是騎行通勤、短途騎行或是專業運動,目的地更是不盡相同,但在一次次的上路、一次次的出發與抵達之間,總有不期而遇的風景。 在路上,我們離城市更近,也離自我更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