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臨近,各地舉行多種民俗活動喜迎佳節。圖為近日在重慶市北碚區澄江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志愿者和小朋友一起猜燈謎。新華社
崔立勇
2023年超長黃金周假期未啟,“一票難求”已現。多方數據預測,“十一”黃金周旅游市場快速升溫,出游熱情集中釋放,客流強勁增長,F在就可以板上釘釘的是,全國將迎來一個非常火熱的旅游高潮。 旅游業從業者正在爭分奪秒準備迎接八方游客,滿足市場需求,與此同時卻也有一點擔心——在出游人次、旅游收入齊刷刷上漲的同時,人均消費卻不能跟著漲。這種擔心來自2023年“五一”假期,假期時間拉長到了5天,出行人次較2019年增長了20%,但是旅游消費總開支卻與2019年基本持平,人均消費比2019年下降了大約10%。 出游人數雖多,人均消費不增,這是否意味著大家不舍得花錢了,抑或消費降級了?其實,人均消費這一個數據沒有同比增長的原因更多來自旅游業本身的巨大變化。分析旅游業的新結構和新特點不難發現,游客少花錢正從某些方面說明了旅游業的發展和進步。 現在輕裝簡從的多了,大包小包往家提特產的少了。這是商品在全國快捷流通的必然結果,東西在旅游目的地有,在家鄉同樣買得到。各地的熱門商店大多在網上有店鋪,游客掃碼,線上下單,商品直接快遞到家,何必非要自己搬。如今,樂山、佛山、柳州等城市大受歡迎,相對于買東西,游客更愿意在這些地方花時間排隊吃美食,“味蕾之旅”讓餐飲業銷售額大漲,但這不一定能帶來旅游人均消費的大幅增加。 在國內,無論飛機的行李艙,還是高鐵的行李架,如今都沒有多年前那般擁擠。即使是境外游,國人大箱小箱往回扛東西的也少了,大多數商品中國都有,電商的海外購等渠道也方便快捷。 現在旅游的方式多了,純粹的景點打卡少了。與黃金周潮汐式的集中出游不同,更多人從扎堆歸于理性,決定自己的出行半徑。去郊野感受美麗鄉村,進場館游泳打球,到湖邊劃船釣魚……休閑游、周邊游、本地游成為重要選擇。對個人而言,假期的質量并不由花錢多少決定,旅游方式的豐富帶來了更足的幸福感。 現在去免費博物館的人更多了,高票價的景區少了。無論是長沙還是西安,洛陽還是蘇州,各地博物館近年來逐漸成為游客的最重要選擇之一。免費的博物館、展覽館在全國越來越多,展覽內容越來越吸引人。花不多的錢甚至不花錢但需要花時間的場景迅速增加,改變了旅游出行的日程單和消費觀。 而且,各地在打造開放式的免費景區方面投入極大熱情。杭州在21年前就拆除了西湖圍欄,南京中山陵免費開放,重慶洪崖洞、上海外灘、北京798、西安大唐不夜城都是免費的好去處。 國家發展改革委近年來一直在推動景區門票降價。今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進一步鼓勵各地制定實施景區門票減免、淡季免費開放等政策,鼓勵景區結合實際實施一票多次多日使用制。 景區門票的花費降下去,是為了整體消費的升上來。各地政府都明白客流能給城市發展帶來什么。淄博看重燒烤的最大作用并不是人均不到百元的飯費,村BA對貴州的意義也絕不只是籃球。 十多年前旅游的時候,離開旅店檢查隨身物品有無遺漏,我們常常看“床上”,別忘了錢包和手表;如今,我們更多是看“墻上”,因為那里插著手機、平板電腦、相機、充電寶等各種電子設備的充電器。旅游在改變,整個經濟社會也在不斷進步。 當前的旅游重體驗、重文化、重個性,并且與一、二、三產業交織融合。觀察“十一”黃金周,也需要更寬的視角。單個指標的增長與否和增長多少,其實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十一”黃金周,讓更多人敢出游愿出游,即使花不了太多錢也能出游。有時候,“人氣”比什么都珍貴。所以,何必糾結于人均消費這個單一數據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