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張守營報道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宏觀經濟藍皮書: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22-2023)——中國式現代化與城市可持續發展》。藍皮書認為,在新發展階段,我們要從更廣義的視角認識人口轉型對長期增長的作用機制和影響渠道,特別是要改變人口紅利時代將人口僅僅作為充裕和廉價勞動力的代名詞的做法,要將人口轉型與人力資本提高、資本深化、勞動生產率改進、創新行為加強等人口質量特征相聯系,通過久久為功的長期政策設計,充分挖掘人口知識紅利、人才紅利,持續提高國民健康紅利,挖潛提高老齡化紅利,將國家行動與個體生育、儲蓄、教育、就業等異質性行為關聯起來,實現人口由“負債”性轉化為“資產”性。 第一,全面開發人口質量紅利。一是通過加大教育投入,特別是加大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投入,強基補短,提高整體人力資本水平;二是要更加重視不同人口生命周期不同階段人力資本積累的有效銜接。從具體內容看,人力資本積累分為學齡前干預,即兒童早期發展、學齡人口接受基礎教育、青年時期接受進一步的高等教育或者職業教育、工作時期通過在職學習培訓提高技能等。今天的學齡兒童就是明天的青年、今天的青年就是昨天的學齡期兒童,任一環節內容建設的缺失都會對個體不同生命周期人力資本積累形成負面影響。從目前我國現實看,青年時期接受大專以上教育后向工作時期過渡的銜接環節常常會出現問題,未來應大力發展類似于德國的雙元制教育模式,將教育與職業發展有效銜接,實現個體進步與國家發展相統一。 第二,充分挖掘人口知識紅利、人才紅利。 以數量特征為主的人口紅利消失,必然會使得中國大規模工業化時期以勞動密集型和使用通用技術為主要特征的傳統部門喪失優勢,傳統廉價勞動力優勢向人口質量優勢轉變是新發展階段的必然要求。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在經濟發展和各類社會場景中的廣泛滲透,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經濟發展對勞動力要素的質量要求不斷提高。一是我國人口轉型也對應著受教育程度提高的勞動力,以及與產業轉型相伴的大規模的產業工人群體;二是各地區勞動力質量的提高以及高素質勞動力占比的持續上升,必將帶來豐富的人才紅利、知識紅利、工程師紅利,必將有利于第二次人口紅利的開發,并形成新發展階段勞動力的數量溢價不斷消失而知識溢價不斷上升的新局面,推動宏觀經濟增長、中觀產業和微觀企業主體邁向高端水平。 第三,持續提高健康紅利。 人力資本是體現在勞動者身上的資本,如勞動者的知識技能、文化技術水平與健康狀況等。目前,關注人力資本提高主要強調增強勞動者知識、技能的儲備,而對勞動力健康情況的關注度不夠高。勞動力健康不僅包含生理健康,更蘊含心理健康。特別是中國城市化水平還在提高中,對于廣大進城農民工和遷移至城市的新型農民而言,除了要破除戶籍、生育、就業和子女就學等方面的不平等規定之外,還應該特別關注進城人員與城市的社會融合程度,真正做到人進城、心落地,完成進城人員向市民的轉變,這也是保障勞動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 第四,挖潛提高老齡化紅利。 人口負債時代要將老年人口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資產”而非“負債”來看待。一是要提高老年勞動參與率,充分利用老年人口所蘊含的人力資本。目前相對剛性的退休制度,使得老年人口在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之后生理退休年齡之前就退出了勞動力市場,而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的一些退休人員,都是老年人口中人力資本層次較高的群體,他們的過早退休造成人力資本的極大浪費。二是未來應逐步實行彈性退休制度,有效和合理利用老年人資源。鼓勵老年人從事社會公益、社區服務和老年服務等活動。變退休人口隱性就業為顯性就業,既不增加就業壓力,又能客觀反映中國就業人口結構和就業分布狀況,實現從提高勞動年齡人口就業率目標向提高總人口就業率目標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