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共青團中央主辦的“千校萬崗”2024屆首場線下招聘會在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舉辦。本次招聘會共有310多家企業參與,吸引上海50多所高校的7000余名大學生參加。本次招聘會是共青團服務2024屆高校畢業生的首場線下招聘會,共青團陸續還會舉辦“央企云招聘”“就業有位來”“青聯/青企協直播送崗位”等招聘活動。圖為畢業生在招聘會上了解招聘信息。新華社
本報記者 | 荊文娜
“今年以來,隨著一系列擴大內需、提振信心、防范風險的政策效應逐步顯現,經濟運行回升向好,就業形勢持續好轉。前三季度,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3%,比上年同期下降0.3個百分點。”近日,國家統計局三季度就業數據出爐,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司長王萍萍對三季度就業情況進行分析時表示,就業形勢進一步向好。 記者注意到,三季度高校畢業生去向落實人數和落實率均同比實現“雙增長”。同時,民營企業吸納就業作用明顯。但專家提醒,青年人的就業壓力依然不容忽視。
31個大城市就業形勢好轉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三季度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2%,與二季度持平,比一季度下降0.3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下降0.2個百分點。王萍萍解釋,三季度正值暑期,受到氣候炎熱、災害性天氣較多、戶外工作機會減少等季節性因素影響,若扣除季節因素,三季度就業形勢在二季度基礎上進一步向好。 “31個大城市就業形勢好轉。”王萍萍介紹,三季度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3%,比二季度下降0.2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下降0.3個百分點。 業內專家也分析表示,目前,我國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在日前舉行的勞動經濟學會就業促進專業委員會2023年三季度就業形勢分析會上,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持續恢復過程中,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服務業生產指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等重要經濟指標均出現回升向好。 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的底氣,來自經濟的恢復向好。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從三季度的情況來看,經濟恢復向好總體回升的態勢更趨明顯,多個領域、多項指標都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從GDP環比增速來講,今年三季度增長1.3%,比二季度加快0.8個百分點,增長持續恢復向好。“我國經濟增長在國際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這是一個積極變化。” 在此基礎上,就業的穩定還可以從收入的變化上得到印證。盛來運介紹,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5.9%,保持穩定增長態勢,這為未來消費可持續恢復和增長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人口和就業研究室主任張冰子認為,隨著宏觀政策“組合拳”的效果進一步顯現,四季度就業促進作用將進一步得到發揮。
民營企業吸納58%的高校畢業生就業
今年以來,高校畢業生等青年人就業問題備受關注。自今年8月份開始,全國青年人等分年齡段的城鎮調查失業率暫停發布。按照過去兩年的經驗來看,月度16~24歲人口調查失業率的最高點均出現在7月份,隨著畢業季的到來,青年畢業生逐步入崗入職,青年失業率在7月后逐步下降。 “截至8月31日,高校畢業生去向落實人數和落實率均同比實現‘雙增長’。”在日前舉行的第三屆中國高校就業育人大會上,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副司長吳愛華表示,2023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局勢總體穩定、就業狀況穩中有升。當前正處于高校畢業生秋招季,在大會的供需對接項目交流活動上,僅半天的供需對接就有57家用人單位和186所高校達成意向,擬合作結對709對,合作項目1261項。 另據數據顯示,1~9月份,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22萬人。9月份,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0%。一批就業優先政策的實施效果逐步顯現。其中,通過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就業創業揚帆計劃,促進中小企業吸納了更多就業。 中小企業是民營經濟的主力軍,民營經濟恢復向好對穩就業工作關系重大。盛來運介紹,今年,中央專門印發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各相關部門、各地區根據中央的部署要求,出臺了相關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隨著這些政策措施落地落細,民營經濟發展出現了積極變化,總體上保持恢復向好態勢。“從投資來看,前三季度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0.6%,雖然還是負增長,但降幅比1~8月份收窄了0.1個百分點,這是個重要變化。”盛來運強調。據介紹,國家統計局面向5.9萬戶小微企業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企業生產訂單情況、經營情況總體改善,景氣指數環比提升1.5個百分點。 特別是,民營企業對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貢獻日益凸顯。吳愛華介紹,截至8月31日,已落實就業去向的2023屆高校畢業生中,到民營企業就業的占58%。 盡管如此,民營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在新冠疫情中受到的沖擊,仍需要一個恢復的過程。盛來運強調,要繼續貫徹落實好中央關于發展壯大民營經濟的政策措施,加大政策落實力度,鞏固和加強民營經濟發展基礎。
解決青年人“就業難”需消除專業技能和就業期望錯配
專家強調,仍有部分地區和行業面臨困難,加之受國際貿易、外部環境、需求不足等因素影響,經濟與就業下行壓力依然存在。尤其是,當前2024屆高校畢業生秋招仍在開展,市場上還有一部分離校畢業生仍未落實工作,青年人就業壓力進一步凸顯。 只有清楚掌握造成青年人“就業難”的原因,才能及時準確地找到應對辦法。“如不能及時化解青年人‘就業難’問題,不僅會造成巨大的人力資源浪費,還可能引發各種社會問題。”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唐代盛對記者表示,自2020年以來,全國已有4000萬大學生走出校園。未來3年,仍有3000萬高校畢業生將進入職場。按照最新公布的數據測算,如果沒有立竿見影的舉措,未來慢就業低質量就業青年總體規模累計將可能超過2000萬人。唐代盛分析,短期內緩解青年人就業壓力須從擴大有效需求著手,千方百計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可考慮由政府為選擇民營小微企業就業的18~25歲青年承擔社會保障繳費責任,其中高校畢業生可保留3年應屆畢業生身份,以提高小微企業的就業吸引力。通過將就業吸納能力建設納入績效考核,給予積極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上市公司稅收優惠和經營便利等舉措,從而激發大中型企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吸納潛能。”唐代盛表示,各地政府在制定產業政策時,要充分考慮現有勞動力結構,切實堅持就業優先戰略,注重制造、居民服務、康養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培育和發展。 “長遠來看,根本解決青年人‘就業難’需從供給側著手,徹底消除專業技能和就業期望錯配。”西南財經大學經濟與管理研究院教授、勞動經濟學會就業促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歐陽俊說。從國際經驗來看,在歐美大型經濟體中,管理、研究和技術等白領崗位的合理占比在35%左右。如果以此為標準,我國高校畢業生50%將不得不接受藍領工作。經合組織(OECD)的一份報告顯示,韓國高等教育普及率排名前列,而高等教育質量則排名倒數。為此,專家表示,解決問題的根本需從高等教育重新定位入手,建議適當降低高等教育辦學規模,并在做好配套的基礎上適當提高高等教育學習成本,同時在學科專業設置上適當向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的縮寫)領域傾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