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在位于北京西城區的老字號白塔寺藥店樓頂品嘗飲品。新華社
本報記者 | 付朝歡
“上海老半齋被移出中華老字號名錄?心心念念的刀魚面不香了嗎?”“張小泉被亮‘黃牌’,中華老字號快守不住了?”“寧夏僅有的兩個中華老字號敬義泰、協力厚被集體‘摘牌’”……近日,有關中華老字號的話題牽動著各地群眾的心。 這要從商務部公布的中華老字號復核結果說起。7月31日,商務部網站就掛出了復核結果,并進行為期10天的公示。11月9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回應老字號動態管理問題時稱,55個品牌被移出中華老字號名錄,73個品牌被要求限期6個月整改,1000個品牌繼續保留。一時間,引發全社會的關注和熱議,并形成區域特色明顯的討論場。
老字號不再享受“終身制”
老字號是我國工商業發展歷史中孕育的“金字招牌”。商務部在2006年和2011年先后認定兩批共1128個中華老字號品牌,其中,有701家中華老字號創立至今超過100年。從行業看,老字號廣泛分布在食品加工、餐飲住宿、居民服務等20多個領域。 對于此次55個品牌“摘牌”、73個品牌“附條件通過”,公眾早有心理預期。不僅僅在于近年來部分老字號因存在“倚老賣老”“價貴難吃”等問題被詬病,更在于今年1月商務部聯合有關部門印發的《中華老字號示范創建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提出,要實施“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機制;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質量強國建設綱要》也提出,統籌開展中華老字號和地方老字號認定,完善老字號名錄體系。 2月1日,商務部流通發展司副司長李剛曾在商務部召開的“推動老字號創新發展促進品牌消費”專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對于拒不履行相關義務、出現違法違規行為的,將分門別類采取約談整改、暫停權益,直至移出名錄,來確保中華老字號“金字招牌”的成色。 今年4月,商務部聯合相關部門部署開展中華老字號示范創建,建立實施“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機制,對已有的1128個中華老字號進行全面復核。 近日,經企業自查、地方初核、專家評審、社會公示等程序,商務部聯合相關部門公布中華老字號復核結果,將長期經營不善,甚至已經破產、注銷、倒閉,或者喪失老字號注冊商標所有權、使用權的55個品牌,移出中華老字號名錄;對經營不佳、業績下滑的73個品牌,要求6個月予以整改;繼續保留1000個經營規范、發展良好的品牌。 商務部在發布老字號復核名單時,同時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商務主管部門要按照《管理辦法》規定,會同相關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附條件通過”的中華老字號企業逐一提出整改要求,指導企業制定整改方案、細化具體措施、明確完成時限(不得超過6個月),及時跟進督促相關工作進展。企業整改完成后,各地要實地查驗、認真核實整改結果,對整改到位的出具“通過”建議,對整改后仍不符合中華老字號有關要求的出具“不通過”建議,并于2024年4月1日前向商務部報送。 業內人士指出,55個品牌被“摘牌”,對市場無疑是一種警示,就算是中華老字號也不能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擺資歷”“吃老本”;對于附條件通過的73個品牌,6個月整改期限既是壓力也是動力,不及時按要求整改,也會淪為被“摘牌”的命運。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復核結果也并非“一錘定音”“一勞永逸”。《管理辦法》明確,商務部會同相關部門原則上每3年認定并公布新一批次中華老字號名錄,原則上每3年對中華老字號開展復核。這意味著,通過復核、現存“站穩腳跟”的1000個中華老字號品牌,也需要每3年接受一次KPI(關鍵績效指標)考核。
各地競相盤點老字號資產
老字號復核名單公布后,各地開始競相盤點自己的老字號資產,可謂是“喜憂各異”。 在55家被移出中華老字號的品牌中,有17家是上海的品牌,居全國各省區市之最。業內人士分析,這里面有基數大的緣故。上海中華老字號的數量一直位列全國各省區市首位。復核前,上海就擁有180個中華老字號;復核后,仍以163個中華老字號品牌居于榜首。更關鍵的是,上海在復核出清老字號過程中亮明了“該退則退”堅決態度,一個“附條件通過”的品牌都沒有。 在這17個“摘牌”的品牌中,最受關注的當屬創立于1905年的“老半齋”。刀魚汁面、刀魚餛飩等經典美食,承載了不少老上海人舌尖上的記憶。有分析認為,“老半齋”此次被移出名錄,或是因為沒有提交經營數據。但也有食客表示,老半齋的管理和服務仍有待提高。 綜合來看,上海17個被移出中華老字號名錄的品牌中,大部分是因為長期經營不善,連續出現虧損;也有個別是因為存在知識產權的爭議,沒有通過復核。 北京是另一個中華老字號數量超過100家的城市,總數位居全國各省區市第二。其中,歷史最悠久的品牌為鶴年堂,已擁有618年歷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鶴年堂中醫藥養生文化。根據此次復核結果,北京稻香春附條件通過,華女內衣、通三益、新路春等5個品牌被移出名錄。公開資料顯示,華女內衣創立于上世紀30年代,曾在王府井大街開設店面,如今已難覓蹤影。被移出的5個品牌中,目前除了北京前門大街有家“通三益雪梨湯”外,其余4個品牌已無相關門店。 在上海、北京之外,中華老字號數量排名靠前的省區市分別是:江蘇以95家位居全國各省區市第三,浙江(不含寧波)以80家排名第四,天津以60家排名第五。 浙江的中華老字號品牌“張小泉”附條件通過復核,也引發廣泛關注。“張小泉”始創于1628年,張小泉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刀剪行業首家上市公司。自2022年7月開始,張小泉深陷“拍蒜斷刀門”事件,其產品質量受到質疑,讓品牌受到巨大沖擊。 據業內人士整理,福建(不含廈門)、吉林、海南、新疆、青海、大連、寧波的中華老字號品牌全數通過復核。云南、山西位次下滑最明顯,分別下滑9位、7位。名次接近的地區間也有易位,如河北超過山西、內蒙古超過貴州。此外,寧夏僅有的兩個中華老字號品牌“敬義泰”“協力厚”被移出名錄,成為西藏之后又一個中華老字號品牌數為零的地區。 不過,多地對于品牌移出中華老字號名錄表現出“惋惜但并不悲觀”的態度。上海市商務委相關人士表示,今年“五五購物節”期間,上海公布了2023年新認定的104個上海老字號,其中既包括英雄、光明邨等廣為人知的品牌,也包括國光口琴、蜂花等正在重振的品牌。按照“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機制,上海將從104個上海老字號中遴選出一批,參與創建新一批中華老字號,“進”的數量有望超過“出”的數量。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此前要求中華老字號必須是創立在1956年以前,《管理辦法》調整為品牌創立時間在50年(含)以上。李剛說,可以預見,除了在歷史上家喻戶曉的老品牌外,將來會有很多耳熟能詳的新品牌成為中華老字號。
唯守正創新才能與時偕行
2月1日,在商務部“推動老字號創新發展促進品牌消費”專題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副部長盛秋平曾表示,老字號的優勢在于“老”,老品牌、老技藝、好信譽、好口碑。但老字號的不足,一定程度上也源于“老”,可能存在觀念老化、機制老化等問題,特別是在年輕群體中的接受程度不夠高,難以滿足當前消費升級和時代發展需要。唯有守正創新發展,才是老字號的出路所在。 對于商務部的中華老字號示范創建工作,多地商務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與上兩批的老字號認定工作相比,不單純是體現保護與傳承,更重要的是鼓勵老字號老品牌做大做強做優,起到引領自主品牌發展的作用。 在上述發布會上,盛秋平說,從國際上看,重視對老字號的保護支持是普遍做法,日本僅2022年就有1300多家企業迎來了“百年生日”,入選2022年《財富》世界500強的德國企業中,有一半發展歷史超過百年。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二大消費市場、貨物貿易第一大國,有條件、有能力、也有必要培育壯大一批我們自己的“百年老店”。 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質量強國建設綱要》也提出,完善品牌培育發展機制,開展中國品牌創建行動,打造中國精品和“百年老店”。 為更好總結經驗,引領老字號守正創新發展,商務部圍繞產品服務創新、生產技藝創新、營銷模式創新、管理體制創新、推廣方式創新“五個創新”,廣泛征集中華老字號企業典型實踐案例。經企業申報、地方推薦、專家評審,現在已遴選出中國全聚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商務印書館、天津市鴕鳥墨水有限公司、上海冠生園食品有限公司等20家中華老字號企業典型做法,擬編入“中華老字號守正創新案例集”,以適當形式進行推廣。 在此前商務部網站公布的中華老字號守正創新十大案例中,北京的內聯升、天津的桂發祥、浙江的五芳齋、廣東的陶陶居都赫然在列。全聚德則位列中華老字號守正創新提名案例之首。 據記者觀察,近年來,部分北京的中華老字號主動探索經營新思路,積極擁抱新國潮,涌現出一批老字號振興、品牌跨界的典型案例。比如,今年3月24日,北京稻香村零號店(廿四節氣館)正式開業,這是北京稻香村的第二家“零號店”,顏值頗高的各類點心吸引眾多年輕人排隊購買。再比如,有350多年歷史的同仁堂推出新潮的養生咖啡館“知嘛健康”;有著150多年歷史的白塔寺藥店也將一層部分區域改造成了“耀咖啡”,提供獨家配方的養生特飲。 事實上,在全國范圍內,中華老字號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2022年,中華老字號企業努力克服疫情影響,實現營業收入超1.2萬億元,近7成企業實現盈利。今年前三季度,其營業收入更是已超過2022年全年水平,發展勢頭良好。 商務部表示,將會同相關部門,進一步建立健全老字號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的長效機制,推動老字號深挖文化底蘊,對標先進理念,守正創新發展,更好發揮示范作用。 盛秋平說,老字號的創新應當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是對標先進理念、順應市場機制的創新,是符合企業長期規劃、取得市場普遍認同的創新。只有定準群眾認同、市場認可的“調子”,才能找到守正創新的“路子”,實現長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