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舉行的第二屆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匯聚800多家數字貿易企業,包含5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50多家全球、全國數字貿易百強榜單企業,有100多項“數字新品”首發首秀首展。圖為在博覽會上拍攝的會彈鋼琴的機器人。新華社
本報記者 | 張守營
為了提高“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建設成效,我國應著力提高“創新人才”的能崗匹配度,運用創新方式選拔出適崗度最高、適配性最佳的人才,從而助力“創新高地”更加堅實、“人才中心”更加聚焦。近日,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發布的《人才藍皮書:中國創新人才發展報告(2023):科技創新人才與創新高地建設》(以下簡稱“報告”)認為,我國應大力推進數字化戰略的實施,運用數字化工具實現精準人才測評,描繪人才畫像、評估人才質量,從而為“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添磚加瓦。 人才數據庫引入數字化技術,依托手機、平板和電腦等數字化載體完成“一鍵收集”,實現結果“一鍵保存”,并通過可視化方式直觀展示人才結構。報告分析,這有利于認清“創新人才庫”的整體水平,做好測評結果的“數字化存檔”,有利于完善人才數據庫、領軍人才數據庫,并精心進行動態維護。 基于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手段識別、開發、驗證,能夠預測“創新應用轉化能力”人才評價方案的效能,把人力資本、溝通、領導創新能力等作為指標,由此創造出可轉化創新產品的科技人才選拔標準。數字化技術可以勾畫人才合作圖譜,清楚地了解現狀,有的放矢地推動人才一體化發展政策的落實。數字化技術還可以基于社會網絡分析,對重點科技領域的學者、企業R&D成員合作網絡的緊密程度、中心化程度,以及合作網絡連通性等演變態勢加以感知,分析合作網絡結構特征對創新成果產出的影響。 “創新”本就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描述性詞語,而對于“創新人才”的描繪更顯得困難重重。一般而言,在對傳統的“創新人才”進行評價和描述時,往往采用語焉不詳的定性評語對其能力情況進行籠統概括,不僅同質化程度較高,也缺乏說服力。數字化系統能夠產生維度豐富的數據,并通過這些數據的組合、互通和串聯,形成含義豐富、維度多元、指向明確的“大數據”,從而勾勒出精準的人才畫像,為認識人才全貌提供有效的支撐。 報告分析,首先,繪制精確的“創新人才”能力分布畫像。數字測評系統具有直觀、生動、形象和動態等優勢,只需完成測評題目,即可在短短數秒內自動生成精美、詳細的圖表。當“創新人才”完成數字化能力測評后,可以設置合理的數據建模工具,采用柱狀圖、雷達圖、折線圖、餅狀圖等統計圖繪制出“創新人才”的能力畫像,并通過簡潔的評語對“創新人才”的主要特點、行事風格和能力進行點評概括,畫好創新能力的“全息影像”。其次,展示生動的“創新人才”能力成長畫像。人才的創新能力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始終處于動態變化之中的,隨著科研攻關、項目推進和調研深入而不斷增強,如果此時仍然以靜止的、靜態的目光對其能力進行評價,難免存在滯后性。數字測評系統的優勢在于,每次人才測評的結果均以數字化形式存檔和保存,因此可以方便對比歷次數據變化情況,并據此繪制出人才的創新能力“成長軌跡”,直觀感受人才的創新能力在哪個階段進入了“快速增長期”,在哪個階段陷入了“瓶頸期”,這將為發現人才的創新能力演化規律提供有益的參考借鑒。最后,區別化展示不同學科背景的“創新人才”能力優勢畫像!皠撔氯瞬拧笔且粋復合型概念,包括文科人才、工科人才、理科人才、術科人才等多種類型,而每種學科背景的人才評價標準也存在差異,難以進行異質性創新能力比較。然而,數字測評系統可以通過科學準確的測評題項,從人才的填答選項中推導出人才在某個方面具備的能力優勢,如邏輯思維能力、理論演繹能力、理念構想能力、項目執行能力、創意思考能力、逆向推導能力等,由此實現了多學科背景“創新人才”的多方向比較。 “數字化經濟”是一個融合的概念,既強調橫向各個領域、各個地區、各個環境的聯結,也強調縱向跨時間、跨階段的系統性。報告認為,從人才創新能力發展的角度來看,“數字化經濟”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可以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對整個“人才中心”的創新能力進行預測。人工智能技術的優勢在于,可以通過復雜的模型計算,預測較長時間段內人才“創新能力”的變化情況。這種預測是基于該人才多年來持續進行的創新思考、創新成果、創新項目、創新實踐,由此形成了豐富的“創新數據”,可供人工智能進行模型訓練,進行更加精確的創新預測。 其次,嘗試運用區塊鏈技術對“創新高地”的創新成效進行記錄,形成獨一無二的“創新檔案”。區塊鏈技術的特征是不可篡改、不可抹除,是一種理想的數據記錄方式。傳統的能力測評方式往往面臨結果混淆、數據丟失等問題,不利于進行長期追蹤。但是,區塊鏈技術的記錄功能,可以精準記錄并評估人才在“創新能力”方面的總體走向,形成詳細的“創新檔案”。 再次,依托大數據技術對“創新高地”的創新實效展開評估。大數據是各種“小數據”“微數據”的集合,具有數據海量、維度豐富等特征!皠撔隆弊鳛橐豁椵^為抽象的能力指向,在缺乏數據支撐的情況下往往難以做出準確評判。但是,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撐下,人才的“創新行為”帶來的成果轉化、奉獻精神、投入比例、經濟效益,均可以通過數據的方式進行量化,從而形成對創新實效的直觀認知,有利于進行人才激勵和人才表彰。 最后,依托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協同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與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通過政策制度創新培養一大批數字經濟領域人才后備軍,積極探索高效靈活的人才引進、培養、評價及激勵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