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于河北省遷西縣尹莊鄉的首鋼100兆瓦光伏發電礦山治理清潔能源示范項目已完成主體工程建設,正在進行并網發電前的準備調試工作。圖為近日工作人員在發電場內巡檢。新華社
本報記者 | 劉寶亮 張守營
近日,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發布了《高質量發展藍皮書: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報告(2023)》(以下簡稱“藍皮書”)。藍皮書課題組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創新發展的重要論述為指導,基于制度與環境、資源與投入、產出與效益三方面內容,構建了中國經濟創新發展指數,并利用統計數據,對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和各地區經濟創新發展指數進行了測算。測算結果顯示,2022年中國經濟創新發展指數為34.33,較2013年增長了47.60%,年均增長率達到4.4%。 在3個二級指標中,2022年制度與環境、資源與投入、產出與效益指標得分分別為8.96、6.38、18.99,比2013年分別提高了39.57%、67.70%、45.69%。 在15個三級指標中,創新文化、法治環境、產品創新投入、勞動要素效益指標得分提升幅度較大,管理要素效益指標得分提升速度較慢。從各地區的情況來看,經濟發達地區的經濟創新發展指數總體高于經濟欠發達地區,且不同地區的創新發展水平差異較大。進一步來看,在制度與環境指標上部分地區由于法治環境的改善得分獲得大幅提升,在資源與投入指標得分上產品創新投入的作用比較突出,在產出與效益指標得分上勞動要素效益與技術要素效益的作用比較突出。 基于中國經濟創新發展指數測算結果,藍皮書提出三點政策建議,以期進一步推動經濟創新發展。 首先,要進一步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作用,為創新發展營造更好的政策制度環境。研究表明,盡管近年來制度與環境指標得分穩步提升,但與資源與投入、產出與效益指標得分相比,制度與環境指標得分的年均增長率最低。其背后反映的是創新資源配置與組織方式效率低下。因此,要正確認識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找到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結合點。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創新資源優化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重點突出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另一方面,創新主體應在國家政策指引與相關部門的協調下,不斷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活力和效率,同時積極探索建立對接與合作機制,針對關鍵核心技術開展聯合攻關,營造良好的協同創新生態,解決創新主體間存在的目標與利益沖突。 其次,要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把基礎研究擺在科技創新的關鍵位置。研究表明,2013年基礎研究投入指標得分僅為0.50,即使到2022年,也僅增長至0.76。基礎研究投入指標得分的年均增長率不僅低于5%,而且也是資源與投入指標當中得分最低的指標。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對基礎研究的重視程度和投入不足。因此,要進一步拓寬基礎研究投資渠道,提高經費支出比重。一方面,要適當提高基礎研究經費占研發經費投入的比重。盡管我國已經將2025年基礎研究經費占研發經費投入的比重目標值設定在8%以上,但是與發達國家15%~25%的普遍水平相比,仍然存在提升空間。另一方面,與其他研究不同,基礎研究具有高投入、高風險、唯一性、長周期等特點,因此應該保障長期穩定的財政投入。與此同時,也要進一步鼓勵科技領軍型企業投入基礎研究,探索建立社會捐贈更多投向基礎研究的體制機制。 最后,要進一步構建高質量區域創新體系,縮小區域之間的創新發展差距。研究表明,經濟發達地區的經濟創新發展水平普遍高于經濟欠發達地區,2013年,經濟創新發展指數居第1位的地區比居末位的地區高了33.61。到2022年,這一差距增長到了45.13,表明區域之間的創新發展差距并未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呈現收斂的趨勢。因此,要縮小區域創新發展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一方面,政策制定部門應適當加大調控力度,加強對經濟欠發達地區創新發展的支持,同時經濟發達地區也要發揮幫扶作用,帶動欠發達地區的創新發展。另一方面,欠發達地區要結合當地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地推動創新發展。與此同時,還要進一步完善創新制度與環境,重點發揮法治環境改善對創新發展的拉動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