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三角這片充滿活力的區域,不僅擁有世界領先的制造業基地,還擁有繁榮的數字經濟和先進的科技創新體系。創新被視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同時也是四地共同關注的核心議題。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振:建議打破地域限制,以更大的視野和格局推動長三角科技創新圈走得更遠。首先,圍繞國家戰略,可以推進創新先行區建設。其次,要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發揮方方面面的力量,特別是讓行業頭部企業領頭,有更好的機制和帶動面,進行跨區域聯動。再次,長三角的創新是國際化的,不僅要參與全球科技創新大計劃,也要讓創新走出去,聯合出海,這樣才能高效地參與國際競爭。 江蘇省政協委員、揚州市工商聯主席戴凌云:實現高質量發展,既依賴發展載體即產業體系的轉型升級,也依賴發展動力即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推動科創產業與產業科創深度融合發展。當前產業主體基礎、產業空間集聚、創新成果產業轉化、產學研合作等方面存在短板,建議設立基礎研究專項經費,加大政府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切實引導社會資源和科技人員轉向基礎研究和基礎產業,從而鼓勵基礎研發和基礎產業發展。 民盟浙江省委會副主委、浙江大學化學系教授唐睿康:企業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其科研投入占社會科研投入的70%。據不完全統計,在企業就職的博士在博士群體中占比還不到20%。相關統計顯示,近年來,我國每年畢業的博士數量快速增長,但是愿意去企業就業的博士比例徘徊在低位。這和培養體制與市場需求脫節、企業與高校聯系不夠緊密、制造業對博士吸引力降低等因素有關。高層次人才是高技術的原動力。建議出臺相應的政策積極引導博士去企業就業。 安徽省人大代表、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華峰: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新的生產關系與之相匹配和適應,不同所有制企業都要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作貢獻。 推動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協同共進,有助于加快形成新增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和未來生產力“三力”共促格局。 建議加強省屬國企和民企在新領域新賽道的互利合作,促進“三首”產品本地轉化應用,助力“卡脖子”技術攻關。政府需要搭建溝通交流的橋梁,積極引導省屬國有企業向民企開放應用場景,形成品牌聯動性,實現業內強強聯合。同時要打造省屬國企與優秀民企合作樣板標桿,宣傳推廣優秀案例的做法和成功經驗,推動創新合作方式。只有雙方協同共進,融合創新發展,才能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走出一條省屬國企和地方民企強強聯合發展的模范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