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寧
位于北京市近郊西北部的西山林場植被茂密,物種豐富,也是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西山林場是我國《聯合國森林文書》履約的示范單位之一,也是國家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單位之一。西山林場實踐的成功經驗和面臨的挑戰反映了我國森林保護、修復與可持續管理的現狀。
森林管理目標:從增量轉向提質
如今草木繁茂的西山,在60多年前曾是光禿禿、水土流失嚴重的碎石山。為遏制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構建北部綠色生態屏障,西山開始了植樹造林。經過三代人的努力,西山林場覆蓋率從最初的4.7%增長到了93.29%,目前有植物517種,野生動物100多種。 西山林場的轉變來自森林管理理念和實踐的轉變。過去,林場工作人員在造林調查時采用羅盤儀直線方格區劃林班界,這種方法不能因地制宜且費時費力。如今,工作人員根據不同地勢和立地條件,對人工林進行森林經營精細化管理,調整森林結構、適地適樹。在松櫟混交林近自然經營區,工作人員培養目標樹,通過間伐、擇伐干擾樹(如劣質木、病蟲木等),保護生態樹、補植保護幼苗幼樹。這些措施能夠有效提高森林質量,增強森林的碳匯能力。 《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下簡稱“昆蒙框架”)提出,到2030年至少保護30%面積的陸地和海洋(簡稱“30×30目標”)。從保護面積上看,到2030年我國能夠實現“陸地30目標”。但“昆蒙框架”提出的目標,不只是要求保護面積達標,還要求保證這些面積得到有效保護與管理。 根據自然資源保護協會與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自然保護研究所開展的研究,西山林場這種鄉土樹種混交的近自然改造和經營方式是目前國內多地在實踐的主要森林修復方式,可以有效提高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并提升森林應對氣候變化的韌性。
森林生態系統:多功能綜合治理
在西山林場的近自然修復與經營區域,可以看到錯落有致的生物群落以及合理的郁閉度,保證了日光可以充分地從頂部樹冠一直照射到低矮灌木和草地。考慮到北方山區全年大部分時間比較干燥,林場還依山勢與地形,就地取材建造溝渠水池,讓雨水可以充分地滋養林中生物。一些自然斷裂的朽木也留在林中成為腐蝕性動物和真菌的繁衍地,肥沃了土壤。這種經營方式促進了完整食物鏈的構建,野生動植物數量不斷增多。 在西山林場,為防止害蟲在秋冬季節爬上樹吸取樹木養分,工作人員專門在主樹干上纏上黃色的膠帶,目的是讓害蟲無法爬過光滑的膠帶,避免對樹木造成傷害。西山林場不使用對生物多樣性有害的化學殺蟲劑,而是利用物理和生物技術防治病蟲害,正是基于多功能綜合治理的理念。這種科學的病蟲害管理方式也有助于實現“昆蒙框架”的另一個目標,即到2030年將農藥和高危化學品的總體風險降低50%。
保護與管理:探索參與式
作為自然的一部分,森林不僅為人類提供了清新的空氣、清潔的飲水和食物,還提供了游憩、康養等文化功能。在保證健康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基礎上,西山林場管轄區域內約10%的面積專門規劃成國家森林公園向公眾開放。 在西山林場的自然科普步道,從雙語互動解說導覽系統的設計,到就近取材的石子鋪設的步道,再到專業的科普講解及設備的提供,讓西山國家森林公園在盡量保有自然原真性的同時,通過自然體驗與自然教育活動,滿足城市人群走進森林休閑娛樂的需求,并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為活動對森林的干擾,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我國正在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這一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實行分區管控的原則,即以林場為基礎設立的森林自然公園,在不超過生態承載力且符合森林經營方案的前提下,允許開展正常生產經營活動。 但這對保護地的規劃和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規劃中,哪些區域以何比例可以保障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在管理上,如何管好進入自然保護地的人和人的行為?西山林場在這方面積累了一些實踐經驗。除了培訓志愿者外,西山林場還設計了松果形象的吉祥物“西西”徽章,計劃通過社區共建項目讓更多公眾幫助維護參觀秩序、景區衛生和協助開展自然教育、自然體驗等活動。西山林場所踐行的共管理念也是“昆蒙框架”所倡導的。 (作者系自然資源保護協會中國生態項目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