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 王曉濤
“我覺得未來建設通用機場更多的應該還是要因地制宜,高標準通用機場不一定是主流,更多的可能還是簡易的,便于利用就行了,用為目的,不是以高標準建設為目的。”在日前舉行的《中國低空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發布會上,賽迪顧問智能裝備產業研究中心負責人楊嶺表示,這樣地方建設通航機場的壓力會小很多,建設和投資回收周期也可大幅壓縮。 無獨有偶,此前中國民航局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傳出消息,民航局將在航空器市場適航審定、低空飛行服務保障、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市場準入、安全監管等方面加強研究和謀劃,繼續配合做好國家低空改革相關工作,加快推進空運分類管理落地實施。
是1000米還是3000米
今年全國兩會上,低空經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低空空域范圍目前并沒有明確界限。行業內普遍將高度為3000米以下的空域認定為低空區域,也有業內人士認為低空是真高1000米以下的地區。楊嶺認為,當前發展階段不管是3000米以下還是真高1000米,都基本涵蓋了常規的低空飛行活動,高度范圍理解的差異對實際開展低空飛行活動的影響較小。 “真高1000米指的是真實的高度,如果海拔有一定的高度,則要往上累加,所以與3000米相比,兩者不一定是純粹的2000米差距。”楊嶺在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解釋說,其實這兩種高度的差別,主要是3000米以下涵蓋了傳統的通航飛行器,在低空經濟的發展中,它雖然會有增長,“但和無人機、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這些新型飛行器的增長相比,不在一個量級上,所以不用過于糾結兩個高度的問題”。 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低空經濟科技含量高,創新要素集中,具有產業鏈條長、應用場景復雜、使用主體多元、涉及部門和領域多等特點,既包括傳統通用航空業態,又融合了以無人機為支撐的低空生產服務方式。 在楊嶺看來,低空經濟是以低空飛行活動為核心,以無人駕駛飛行、低空智聯網等技術組成的新質生產力與空域、市場等要素相互作用,帶動低空基礎設施、低空飛行器制造、低空運營服務和低空飛行保障等領域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 “根據測算,2023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達到5059.5億元,增速高達33.8%。其中,eVTOL產業規模為9.8億元,同比增長77.3%;民用無人機產業規模達到1174.3億元,同比增長32%。”楊嶺說。
三層萬億發展空間
楊嶺認為,低空要素化、要素場景化、場景經濟化是低空經濟發展的本質。 所謂低空要素化,是加強低空空域資源的開發利用,加快低空基礎設施建設,將低空空域資源轉變成類似“土地”資源的生產要素,為開展經濟活動提供要素保障。 所謂要素場景化,是指充分發揮資源稟賦,統籌空域、市場、技術、政策和安全五大要素,以低空飛行器制造與運營服務驅動,不斷探索和推廣應用場景,豐富低空飛行與監管內涵。 所謂場景經濟化,是在場景培育的同時,更注重挖掘真實需求,形成規模效應,暢通商業模式,從而將低空經濟塑造成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引擎。 據賽迪顧問統計,截至2024年2月,我國低空經濟領域共有企業超5.7萬家。從成立時間看,近5年新成立的企業數達到近2.1萬家,近10年成立的企業數占比接近80%。從區域分布看,超六成企業分布在中南和華東地區,主要集中在廣東、江蘇、湖南、浙江、山東等省。楊嶺樂觀預計,到2026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有望突破萬億元,達到10644.6億元。發布會上,他提出了低空經濟發展三層萬億發展空間的判斷。 一是低空飛行活動牽引。促進輕小型固定翼飛機、民用直升機、無人機、eVTOL等低空飛行器制造發展,培育更加豐富的低空應用場景與服務新業態,核心產業規模成長空間過萬億元。 二是低空空域管理與開發利用帶動。拉動以通用機場、直升機起降點、低空新型基礎設施等相關產業鏈上下游投資空間過萬億元。 三是跨界融合新生態。以制造創新協同促進科技服務發展、服務模式延展促進空中交通運輸發展和飛行體驗促進消費變革等各類經濟活動,拉動經濟增長的潛力空間過萬億元。
每個城市都有機會
作為民用航空機場的一種,通用機場專門承擔個人飛行、旅客運輸和貨物運輸以外的其他飛行任務,如公務出差、空中旅游、空中表演、空中航拍、空中測繪、農林噴灑等。 伴隨著越來越多的地方將目光投向低空經濟,一些地方開始積極建設通用機場。楊嶺在調研中發現,有的通用機場定位有些不太準,如有些地方建設一個機場就要花好幾億元,而當地其實并不富裕,結果經濟壓力很大。他在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表示,各地在發展低空經濟的實踐中確實有一些共性問題,為此在報告中專門提出了建議。 比如經濟統計監測與成效評估評價的問題。楊嶺說,地方發展低空經濟,需要地方政府做相關的規劃和頂層設計,而一個地方低空經濟到底有多大規模,需要“把家底兒給摸清楚”。事實上,有的地方對自己的產業規模,包括企業、項目不是特別了解,因為無人機產業除了知名的大企業外,還有很多不在監測范圍內的小企業,由于不屬于規模以上企業而被忽視了;還有的企業產業鏈業態比較豐富,以致沒有觀察到它其實和低空經濟也有很強的關聯性。 再如優化政策保障與加強安全監管的問題。在運營服務板塊,一些地方的支持政策,聚力推動飛行活動的增長,而對飛行活動增長背后的經濟可行性考慮不周,政策引導忽視了補貼政策取消后對企業和產品的影響。“政策不能只是帶動飛行活動的增長,我覺得政策在制定上還有一些商討和優化的空間。”楊嶺說。 “發展低空經濟,其實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機會,因為低空空域本身就是一個新的生產要素。”楊嶺最后說,各地只要利用好自己的低空空域這個生產要素,肯定都會帶動地方經濟的增長,只是增長規模大小不同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