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 張守營
“時間都去哪兒了?”借用膾炙人口的歌曲,內蒙古大學副校長、時間利用調查與研究中心主任杜鳳蓮教授帶領下的團隊,分別于2017年、2021年,在中國除新疆、西藏和港澳臺地區以外的29個省區市,進行了兩輪中國時間利用調查(CTUS)。通過與19個主要國家相關調查比較,發現CTUS的調查質量在總體上處于領先地位。日前,“中國時間利用報告”系列的第二本書——《時間都去哪兒了?外部沖擊與中國時間利用變化》在北京發布。 適度提高居民休閑社交時間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基于兩輪調查所獲數據,對中國居民的時間利用狀況及其變化進行了系統分析,杜鳳蓮表示,中國工資勞動者存在超時工作(凈工作時間大于8小時)的現象。2017~2021年,超時工作問題有所緩解,工資勞動者的超時工作率下降了4.2個百分點,各類勞動者的超時工作率也有不同幅度的下降。浙江大學共享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實教授基于CHIPS數據研究發現,1995~2018年,中國城鎮雇員周平均工作時間有所上升,周工作時間超過40小時的雇員占比也有所上升。較低收入組過度勞動現象更為普遍。如果工作時間超過40小時或者工作時間全部設定為40小時,則工資會下降18%~23%,且工資差距會有所擴大。 杜鳳蓮表示,本書對比了15個國家的時間利用狀況,發現中國居民用于有酬勞動的時間較多,用于無酬勞動的時間較少,總勞動(有酬和無酬)時間排在中間;這與同處東亞的日本、韓國類似。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居民用于休閑社交的時間較少;創造條件適度提高居民的休閑社交時間是中國未來努力的方向。 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主任甘犁教授在發布會上表示,工作時間越長的國家儲蓄率越高,家庭即期消費略低。已有研究表明,小孩越小,家長的投入回報率越高,對0~3歲小孩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的回報率最高。但是,父母因勞動時間長、收入較低,導致孩子需要的投入與父母能提供的物質和時間投入之間存在錯配,工作年齡段的低收入群體尤為嚴重。與同等發展水平國家相比,中國社會保障支出占GDP比例相近,但對工作年齡段人群的保障支出不足。因此,加大對工作年齡段人群的保障,適當增加帶薪假期,減少工作時間,有助于解決這一困境,促進消費增長的同時,更有助于服務業發展,減少對出口依賴,促進內循環,對經濟增長也會有所幫助。
時間利用的性別差異在縮小
“中國女性用于無酬勞動的時間遠高于男性,這意味著女性承擔了更大的家庭責任。”杜鳳蓮表示,2017~2021年,中國女性的無酬勞動時間有所下降,而男性趨于上升,性別差異顯著縮小;女性與男性的無酬勞動時間比由3.07下降到2.39。分活動類型來看,家務勞動、照顧家人和對外提供幫助等方面也呈現相同的性別分工模式。此外,無酬勞動的性別差異方面,鄉村大于城鎮、中低學歷者大于高學歷者、中低收入者大于高收入者。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趙忠教授認為,中國時間利用調查數據是進行學術研究的基本公共產品,會讓諸多學者受益。他表示,家庭內部的時間分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妻子、丈夫分別在無酬勞動、有酬勞動中居于主導地位,這對其勞動力市場表現、生活品質、主觀幸福觀等都會產生很大影響。 以前,中國丈夫的有酬勞動時間多于妻子,而妻子的無酬勞動時間多于丈夫,家庭內分工呈現“男主外女主內”模式。杜鳳蓮團隊通過2017~2021年調查到的數據分析,妻子與丈夫有酬勞動時間之比由0.70上升到0.74,無酬勞動時間之比由3.18下降到2.66;夫妻間時間配置差異顯著縮小,家庭分工趨于平衡。妻子的總勞動(有酬和無酬)和自我照料時間均略高于丈夫,而閑暇時間顯著少于丈夫。此外,家庭內分工的夫妻差異,鄉村大于城鎮,有學齡前兒童的家庭大于無學齡前兒童的家庭。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校長高文書教授認為,在世界范圍內勞動參與率下降的背景下,我們對于勞動供給的考察在關注人口總量的同時,也應注意個體工作時間和工作效率。在就業模式發生變革的時代,要關注非標準就業者尤其是新就業形態群體的時間配置。另外,時間配置結構也應予以關注,因為它會影響勞動產出效率。除勞動時間外,學習培訓、體育鍛煉等人力資本投資時間也具有重要研究意義。對各項時間配置進行細化分析,有助于我們把握勞動供給的數量、結構和效率。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尹志超教授表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時間配置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可作為進一步的研究方向。其次,從現實角度來看,時間利用結構變化有助于理解社會轉型和發展,時間利用研究對于政策制定、企業管理、家庭生活、個人時間管理等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從目前關注的重點問題來看,報告聚焦了性別差異、兒童教育和養老幾大問題,從時間配置角度給出細致描述,后續可以利用時間利用調查對其進行深入研究,這對于促進社會公平、促進資源有效配置可能產生重要意義。 時間利用調查對于完善社會民生政策具有重要意義
“時間利用調查”是國際通行的一項社會調查,主要通過采集居民在一段特定時間內的活動信息,反映居民在個人生理必需活動、有酬勞動、無酬勞動、個人自由支配活動等各項活動的時間投入,被世界各國廣泛應用于評估居民生活質量、測量無酬勞動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以及分析民生福祉政策影響等。 這也是一項重要的社會民生調查,從時間利用角度客觀反映居民的生活質量和模式,對于完善社會民生政策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全球范圍內共有超過80個國家開展時間利用調查。今年5月,國家統計局社會科技和文化產業統計司司長張琳表示,通過時間利用調查,可以獲取老年人群體運動健身、文化休閑、娛樂活動的時間和場所等信息,這樣就能夠豐富老年人的文體服務;還可以獲取父母陪伴和照料孩子生活、輔導孩子學習的時間,這樣就能夠為研究完善家庭的生育、養育、教育政策,為關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統計依據。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總編輯楊志勇表示,時間利用的數據庫的建設是學術公共產品,在此基礎上,為政策研究和公共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寶貴的基礎資料。相比開創性的第一本,“中國時間利用報告”系列的第二本,從內容看,報告增加了時間利用調查方法的全球比較以及與2017年數據的時間比較等不同角度的比較分析,研究具有延續性,內容更加豐富充實,視野更加開闊,時間問題的研究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和目標的實現具有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