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中國企業投資承建的孟加拉國首個集中式風電項目——科克斯巴扎爾風電場。新華社
本報記者 | 白雪
2023年,在“雙碳”目標引領下,我國可再生能源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績單”。近日,由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以下簡稱“水電總院”)發布的《2023年度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繼續保持高質量發展態勢,實現了兩個“超一半”的歷史性突破,其中累計裝機占全國發電總裝機超過一半,新增裝機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超過一半。 水電總院院長李昇在發布會上表示,2023年我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快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加強可再生能源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設,推動分布式能源開發利用,提高電網對清潔能源的配置消納能力,發展抽水蓄能和新型儲能,可再生能源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 《報告》顯示,2023年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歷史性超過火電裝機,光伏發電、風電躍升為我國的第二和第三大電源,成為電力裝機的主體?稍偕茉辞鍧嵦娲M程持續推進,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超過1/3。可再生能源繼續保持高效利用水平,2023年全國風電平均利用率97.3%,全國光伏平均利用率98%。 重大工程項目全面推進,產業鏈配套能力不斷增強,政策環境持續優化,國際能源合作取得顯著進展,大型風電光伏基地、水風光一體化、光伏治沙、“農業+光伏”和可再生能源制氫等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可再生能源項目建設保持良好發展勢頭,預計今年投產規模仍將保持較高水平。 《報告》顯示,2023年全國常規水電在建規模約3000萬千瓦,雙江口、葉巴灘、瑪爾擋等電站建設持續推進,金沙江、長江上游、雅礱江、大渡河等流域已建、在建開發比例超80%,流域梯級開發格局基本形成。 陸上風電、集中式光伏項目呈現大基地化趨勢。2023年度,新疆、內蒙古、甘肅、青海等省份集中組織開工了一批“沙戈荒”大基地項目,總規模近2000萬千瓦。 在新型儲能方面,電化學儲能項目實現規;l展,我國在建最大電網側儲能電站開工,300兆瓦級壓縮空氣儲能電站示范項目加快建設。 同時,我國加大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力度,一系列關鍵技術實現突破。我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不僅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的能源保障,還為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綠色低碳轉型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雖然取得顯著成效,但對我國而言,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比如電網適應性不足!敝嘘P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新能源的快速發展,傳統電力系統在規劃、建設和調度運行等方面已不能完全適應新能源大規模、高比例并網的需求,導致局部地區新能源并網消納壓力較大。袁帥認為,這主要體現在電網的靈活性和調節能力不足,無法有效應對可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和波動性。 又如,輸電通道不足。袁帥解釋說:“部分地區的輸電通道建設滯后于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導致可再生能源電力輸出受阻。特別是在可再生能源富集區與用電負荷區不匹配的情況下,跨區外送能力有限,進一步加劇了消納難題。” 土地需求大也是目前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面臨的挑戰之一。袁帥直言:“新能源發展尤其是風電、光伏等需要大量土地資源,而土地資源的有限性和環境保護的需求限制了新能源項目的進一步擴展。” 此外,政策協調不夠、消費主動性不足、補貼資金缺口大等挑戰也同時存在。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總干事弗朗斯西科·拉·卡梅拉認為,加速可再生能源發展和變革需要三大支柱作為基礎:一是建設必要的基礎設施,加強對電網的投資,并加強區域和國家之間的電力互聯互通;二是不斷完善政策和監管架構,從而拉動更有針對性的投資;三是各國應根據自身技術和條件,建立與其相適應的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和戰略。 展望未來,《報告》指出,我國將繼續秉持綠色發展理念,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多元綠色低碳能源供應結構,扎實推進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能源科技創新力度,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持續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全方位加強能源國際合作,以更大力度推動新能源高質量發展。 對此,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高級顧問專家王仲穎提出了能源轉型的三條路徑: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發展與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的融合點是終端用能高比例電氣化;大力發展風電和光伏發電是實現電力綠色化的充分和必要條件;建立新型電力系統必須堅持系統統籌、堅持多元平衡,同時構建高度智能化的電網新形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