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莊墓鎮棗林社區居民在使用智能垃圾分類回收設備。新華社
本報記者 | 白 雪
物業企業在垃圾分類工作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其重要性不容忽視。他們不僅是政策的執行者、監督者和促進者,還是居民與相關部門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充分發揮物業企業的作用,能夠推動垃圾分類工作取得更加顯著的成效。 物業對垃圾分類制度普遍呈現出“這是國家政策,是大勢所趨,接受、愿意做”等積極的反饋。當然,與之不同的聲音也確實存在,“垃圾分類必然會大大提高物業成本”“垃圾分類做不好主要是缺錢”“居民不可能分類的,垃圾分類到最后就是保潔員分類”…… 那么在具體實踐中,物業對垃圾分類的認知、態度、做法和實際效果究竟如何?近日,本報記者在以“推動垃圾分類提質增效,引領低碳生活新時尚”為主題的第七屆物業管理創新發展論壇——垃圾分類平行論壇上了解到,在多年的社區實地分類工作中,有不少垃圾分類做得很好的小區,并沒有必然地增加額外成本,反而因為他們把自己投入到垃圾分類工作中,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物業企業也由此提升了自身服務能力,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得到了提高。
物業的關鍵作用變得重要
“目前,全國垃圾分類制度逐步完善,分類體系逐步構建。群眾的分類習慣逐步養成,垃圾分類成為綠色低碳新時尚。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全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和所有居民的參與、基層社區物業企業開展的工作以及積極推動密不可分。”住房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副司長楊宏毅表示。 楊宏毅認為,物業管理具有社會治理的重要意義,是衡量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標志。物業服務企業扎根社區服務群眾,在基層社會治理中覆蓋面廣。在各地的法規中物業服務企業也承擔著重要的垃圾分類管理工作。 自2019年以來,住建部確定的46個垃圾分類重點城市陸續出臺垃圾分類地方性法規、規章,普遍將物業企業規定為居民小區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 在垃圾分類啟動初期,主管部門、街道、居委會、物業在設施建設、宣傳動員、值守督導等方面聯手行動,一般都能起到較好的效果,居民的分類行為也轉變較快。如今,各地立法已經推動4~5年,啟動階段的轟轟烈烈已然不再,垃圾分類進入長效維持期,依靠制度化的、可持續的機制來保障垃圾分類成果不退、效果不減,物業的關鍵作用也隨之變得非常重要。 環保組織天津市西青區零萌公益發展中心近日發布的《物業企業參與垃圾分類的動力和條件》報告顯示,在現有條件下,要讓物業持續有效開展垃圾分類工作,確實存在不少真切的痛點,比如,物業在小區中“服務者”的位置,使其很難扮演好立法所要求的分類“管理者”角色;物業費中的保潔費、垃圾清運費往往多年未漲,已經存在入不敷出的情況,再加上垃圾分類工作,物業在財務上感覺吃力等。 不過實際上,天津市西青區零萌公益發展中心在多年的社區實地分類工作和調研中了解到,有不少垃圾分類做得很好的小區,并沒有必然地增加額外成本,反而因為他們積極把自己投入到這項由政府推動、全民參與的環保工作中,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從而被政府看見,給到他們不少的榮譽和獎勵,物業企業也由此提升了自身服務能力,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得到了提高。
各地探索垃圾分類有效路徑
地方政府可以為垃圾分類創造更好的條件,如福建省廈門市出臺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規劃審批要求》,將老舊小區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可結合場地狀況在用地紅線內設置,不需考慮建筑退線。而物業自身也要善于主動爭取政府在經費、制度方面的支持,并跟社會各方協同,發揮企業的社會效益。 住建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城市環境衛生專業委員會委員趙海濤提出,拓寬“增效”路徑是當前垃圾分類管理的重要方向。例如,一些地區已經嘗試將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商品進行交易。廈門的實踐顯示,垃圾分類產生的碳配額可能成為未來的“緊俏貨”,為物業企業創造新的機會和經濟增長點。 北京觀瀾國際花園物業用實際行動去影響小區居民配合物業開展垃圾分類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北京燕僑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觀瀾國際花園項目經理周麗麗介紹:“對于依賴二次分揀的小區而言,保潔員值守和二次分揀帶來的長期成本是物業無法規避的。但在觀瀾國際小區,雖然在垃圾分類啟動階段管理層投入了很多精力,但由于后續小區居民自主分類率長期保持在90%以上,這意味著無需二次分揀,長期人員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青島城陽萬科蝶城的業主從“被服務者”變成了社區“共建者”,和物業成為“隊友”。青島萬科物業服務有限公司第四分公司環境牽頭人張衛忠以玫瑰里小區為例介紹,2021~2024年,累計減少50噸廚余和園林垃圾外運,同時產生17噸有機肥回饋小區土壤,相當于減少碳排放53.7噸二氧化碳當量。同時,該小區建成300平方米的堆肥生態花園和3個共建共享綠色空間,找到了推動居民自主分類的切入口。 2022年,青島萬科物業服務有限公司第四分公司優化了堆肥設施和管理流程,形成一套可復制的新模式,推廣到另外4個小區。2023年,青島農業大學資環學院對堆肥成果進行檢測,各項指標均達標。 據介紹,4年間,蝶城累計減少廚余和園林垃圾外運量約100噸。 在土地緊張、垃圾產生量大、處理方法有限的情況下,香港很早就關注垃圾收費制度,以期減少垃圾產生,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并減少對垃圾處置設施的依賴。環保組織中國香港綠惜地球副總干事黃子勁介紹:“垃圾收費會給物業管理帶來挑戰,因為物業要加強和業戶的溝通,以及跟進使用違規袋投放的個案等,在實施初期運作成本難免增加。但隨著市民垃圾減量意識的提高,物業管轄范圍內垃圾量會減少,從長期來看反而會降低物業管理成本以及整體的社會成本。”
僅靠物業企業很難實現社區垃圾分類目標
對于物業實行垃圾分類管理時的一些常見困惑,如參與垃圾分類的居民難以把意識轉化為行動,而面對不配合的居民,物業也顯得無能為力,物業擔心垃圾分類會增加管理成本、缺乏配套機制、對分類效果沒有客觀的評價指標等問題。對此,趙海濤建議:“根據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和文化背景,制定符合實際的分類標準和操作流程,這樣既能提高居民的參與度,還能幫助物業企業提升居民服務價值。” 2023年,環保組織天津市西青區零萌公益發展中心在北京、上海、杭州、蘇州等城市調研發現,物業對垃圾分類制度普遍呈現出“這是國家政策,是大勢所趨,接受、愿意做”等積極的反饋。不過在具體落實過程中,光靠物業企業顯然很難實現一個社區垃圾分類的目標。 物業企業反映的問題主要包括:“管不住”,即難以獨立承擔“小區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的角色;“管不起”,垃圾分類增加了工作成本,卻無法從現有的機制中獲得相應的補充;賞罰不夠公平,處罰對物業過于嚴苛而很少直接處罰不分類的居民;分類在不同區域未統一推行,導致依法執行垃圾分類的物業,反而受到不分類居民的抱怨…… 要克服這些困難,從主觀方面,環保組織天津市西青區零萌公益發展中心政策主任謝新源建議,首先物業企業要突破自身的認知局限,看到垃圾分類并不必然意味著持續投入高成本,只是很多物業還沒有找到和落實動員居民的正確方法。如,通過定時定點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果;在一兩個月左右的時間里嚴格要求居民自己養成分類習慣,而不能由保潔人員代勞等。 除物業自身因素外,他還建議相關部門、社區其他相關方也要優化制度條件,幫助物業突圍:街道、居委會尤其在垃圾分類初期,要帶領物業做好居民動員、撤桶并點等工作。相關部門要幫助物業實現經濟上可持續,包括合理提高物業費中的保潔費和垃圾清運費;把垃圾分類的正確方法傳遞給物業經理,避免二次分揀帶來的長期成本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