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 白 雪
美不美,家鄉水。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群眾對農村水環境的期待也越來越高!敖刂2024年6月底,全國已完成較大面積農村黑臭水體治理3400余個,達到“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80%以上。”生態環境部土壤生態環境司司長趙世新在近日生態環境部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近年來,生態環境部會同相關部門,聚焦房前屋后、河塘溝渠和群眾反映強烈的農村黑臭水體,通過清單化管理、系統化治理、常態化監督等方式,持續推動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讓一個個昔日的“臭水溝”變成群眾身邊的“清水綠岸”。 在清單化管理方面,建立任務清單、銷號清單、問題清單。生態環境部組織各地開展農村黑臭水體動態排查,將其中面積較大、群眾反映強烈的4000余個水體納入國家監管清單,將其余近萬個水體納入省級監管清單,實行“拉條掛賬,逐一銷號”。對銷號后發現返黑返臭的水體,取消銷號,列入問題清單。 在系統化治理方面,明確“控源截污、內源治理、水系連通、生態修復”的技術要求,結合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村民需求等確定治理思路和技術路線,鼓勵優先采用資源化、生態化治理措施。趙世新介紹,自2022年起,財政部會同生態環境部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先后選擇39個城市,治理黑臭水體2000余個。 在常態化監督方面,綜合運用衛星遙感、水質監測等方式開展跟蹤監管,確!伴L制久清”。2022年以來,生態環境部組織對已完成治理的2612個水體開展水質監測,治理合格率達到97%以上。對返黑返臭水體分析問題原因、督促指導地方及時整改,完善長效管護機制。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一些地區在治理模式和管護機制方面創新,形成了好經驗好做法。趙世新介紹,比如,河南省周口市打造“漁光互補”模式,淮陽區馮塘村引入社會投資150萬元治理坑塘,在治理好的坑塘上建設光伏發電板,年發電量150萬余千瓦時,年收益約55萬元。同時,馮塘村還發動村民利用坑塘養殖魚蝦,形成“上可發電、下可養魚”的產業新模式,“納污坑”變為“生態塘”“經濟塘”。 又如,山東省濟寧市兼顧村莊防洪除澇及農田灌溉,泗水縣青龍莊村治理黑臭坑塘約4300平方米,汛期可蓄積12000余立方米雨水,為周邊農田提供9000余立方米灌溉水源。 趙世新表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會同有關部門,持續加大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力度,加強已完成治理水體監管,確!伴L制久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