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推出的“具身智能本體”跳舞機器人,吸引大批觀眾前來參觀。日前,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落下帷幕。在本次大會上,“具身智能”成為熱點之一。“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在物理世界的進一步延伸,一般是指可以感知、理解物理世界并與其形成互動的智能系統。新華社
本報記者 | 張守營
"人工智能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涉及思想、科技、經濟和社會領域的綜合性技術,不同于人類歷史上的農業技術、工業技術和信息技術,它發源于自古希臘直至近現代知識精英的一種信仰、一種觀念、一種精神,即智能并非僅僅為人類所有,人類所制造的機器也可能產生智能,因為智能最終是可以被計算的。"日前,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對話時代:鑄造新質生產力的強國之路》一書中,橫琴數鏈數字金融研究院學術與技術委員會主席、中國投資協會數字資產研究中心專家組組長、該書作者朱嘉明表示,1936年,圖靈機的誕生,無疑是人工智能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80多年以來,對人類社會而言,人工智能已不僅僅意味著某種科學、技術,而且意味著思想、經濟和社會的顛覆性變革。經過不斷迭代、演化,人工智能已經并將繼續證明長期主義和加速主義相互作用的歷史意義。
不斷加速推進的人工智能前沿
"在現階段,人工智能的核心所在就是大語言模型。"朱嘉明表示,目前,世界上幾個主要國家和主要公司主導了大語言模型的開發,呈現井噴式增長,形成不斷膨脹的大語言模型集群。影響大語言模型性能的主要變量是訓練數據、模型規模(即參數數量)、生成算法和優化技術。前不久,OpenAI發布基于GPT-4模型的CriticGPT,用于捕捉ChatGPT代碼輸出中的錯誤。也就是說,Crit-icGPT就是一個通過GPT-4查找GPT-4錯誤的模型,不僅可以撰寫使用者對ChatGPT響應結果的評論,而且可以幫助人類訓練者更好地理解和滿足人類的意圖,發現和糾正基于人類反饋的強化學習的錯誤,表明人工智能在評估高級AI系統輸出的目標方面邁出關鍵一步。 AI平臺的發展趨勢主要是垂直化和專業化。例如,AI美術平臺是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圖像處理和創作的平臺,幫助藝術家和非專業人員以人工智能繪畫形式快速生成有趣、具有美學價值的繪畫作品,從中形成創作靈感和藝術體驗,給藝術界帶來更多的創新性和可能性。 對于當代人類而言,存在三個世界:現實的經驗世界、虛擬世界與超越人類時空感知的物理世界。人工智能直接影響了人類與以上三個世界的關系。朱嘉明認為,在現實的經驗世界,人工智能和自然智能的平行和互動,改變了現實世界存在的方式;在虛擬世界,人工智能和現實虛擬技術可以引導人類進入非真實的沉浸式體驗狀態,元宇宙就是其中的一種方式;在超越人類時空感知的物理世界,人工智能可以幫助人類突破感官的局限性,認知以百億光年為尺度的宇宙和以納米為衡量單位的微觀場景。在科學實驗領域,人工智能技術不再僅僅是工具,而且是前提。 2024年3月,英偉達推出了世界首款人形機器人通用基礎模型--Project GR00T。該模型驅動的機器人能夠理解自然語言,并通過觀察人類行為來模仿動作,用戶可以在此基礎上教會其快速學習協調各種技能,以適應現實世界并與之互動。朱嘉明認為,Project GR00T的出現預示著真正的機器人時代可能要來了。這也是AI的最終極應用:讓人工智能具象成為"人"。
人工智能技術終端化浪潮興起
追溯過往,人工智能的發展始終伴隨著硬件性能的突破。早期,AI算法受限于通用處理器的計算能力,中央處理器(CPU)發揮關鍵性作用。之后,隨著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的崛起,圖形處理器(GPU)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不論是CPU還是GPU,其物理形態都是芯片。人工智能產業是對芯片具有依賴性的產業,而大語言模型更是高度依賴芯片。"朱嘉明表示。 過去兩年,人工智能加速演變,興起了人工智能技術終端化浪潮。朱嘉明介紹,目前,市場滲透率最快的AI終端包括:一是AI電腦。鑒于AI大模型當前所涵蓋的應用領域與PC的使用場景高度契合,AI PC被譽為"大模型的理想載體"。有機構預計,2024年AI筆記本電腦出貨量將達到1300萬臺,2027年AI PC的市場滲透率將逼近80%。二是AI手機。AI手機是通過端側部署AI大模型(如GPT),實現多模態人機交互,展現為非單一應用智能化的手機終端。與傳統智能手機各個智能化功能分散在不同應用程序上的做法不同,AI手機通過智能助手等統一入口,以AI代理的形態整合并聯動各種功能應用,從而更高效地完成用戶的目標。這種設計方式簡化了操作,還為用戶提供了更加自然、便捷的多模態人機交互體驗。三是擴展現實和可穿戴設備。擴展現實和可穿戴設備由于具備多種視覺、聽覺交互能力和手勢、眼動等追蹤功能,也將是重要的AI終端。 "這些終端通過內置的AI算法和硬件支持,實現了語音識別、圖像處理、自然語言理解、預測分析等功能,從而提升了用戶體驗和設備的性能,有望極大釋放多模態AI的潛力,催生更多終端用戶的流行應用。最終,AI終端將與人工智能物聯網(ArtificialIntell-ligenceofThings,AIoT)融合,完成AIoT的'最后一公里'。"朱嘉明表示。
人工智能將對宏觀經濟影響巨大
從數字時代過渡到智能時代,數據不僅是生產要素,而且成為核心生產要素。數據增長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指數增長。 朱嘉明介紹,在2024中關村論壇--數據安全治理與發展論壇上,新加坡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局長柳俊泓表示,預計2024年全球將產生147澤字節(ZettaByte,ZB)的數據。美國市場研究機構國際數據公司預測,到2025年,全世界將產生175ZB的數據。以中國為例,全國數據資源調查工作組發布的《全國數據資源調查報告(2023年)》顯示,2023年,全國數據生產總量達到32.85ZB,同比增長22.44%;全國數據存儲總量為1.73ZB,新增數據存儲量為0.95ZB,生產總量中2.9%的數據被保存;全國2200多個算力中心的算力規模約為0.23十萬億億次浮點運算/秒(ZFLOPS),同比增長約為30%;全國數據存儲總空間為2.93ZB。在存儲的數據中,一年未使用的數據占比約4成,數據加工能力不足導致大量數據價值被低估、難以挖掘復用。 "數據生產的總量如此巨大,但是有效供給不足,所以需要AI算力和算法。"朱嘉明介紹,衡量AI算力的標準是計算的數量級。算力的常用計量單位是每秒執行的浮點運算次數,即FLOPS。一個由華為At-las800訓練服務器組成的AI算力集群,以1000P算力為例,一個時鐘周期可以進行100億億次計算。1000P算力有多強?1000P的算力相當于50萬臺電腦的算力之和。 在機械工業時代,制造業的是指綜合利用物料、能源、設備、工具、資金、技術、信息和人力等資源,通過生產制造過程,轉化為大型工具、其他生產性和消費性產品的行業。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核心組成部分。 在智能時代,智能制造業將繼續構成經濟結構體系的核心部門。智能制造業包括兩個部分:制造業的智能化和智能化的制造業。前者是指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所改造的傳統制造業,后者是指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所形成的全新制造業。例如,無人汽車、無人飛機、無人艦艇就屬于全新的智能化制造業。 朱嘉明認為,人工智能與制造業的深度結合,特別是將各類大模型納入制造業,實現生產過程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極大地提升了制造業的效率和質量,預示著智能制造,特別是機器和器械等的徹底革新。 在現階段,世界工業發達國家都在關注和推動智能制造業。其中,德國以其"工業4.0"戰略引領智能制造業的發展,注重智能工廠、智能物流和智能生產,通過標準化和創新驅動,使德國保持在全球制造業中的領先地位。歐盟通過發布《歐洲新工業戰略》等政策文件,推動工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強調把綠色、數字化和智能化作為工業轉型的關鍵驅動因素。美國強調了人工智能在制造過程中的作用,包括改進制造過程調度、增強制造過程的柔性、改進產品質量并降低成本。日本在機器人技術和自動化方面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其智能制造戰略聚焦于機器人新戰略和互聯工業戰略,推動工業互聯網和物聯網在制造業中的應用,實現協同制造。中國智能制造業得益于《中國制造2025》所提出的發展戰略和政策體系,在維系產業規模全球領先前提下,正在努力解決智能制造標準、軟件、網絡安全等基礎薄弱問題,改變高端裝備依賴進口的狀況,提高智能技術自主化水平,以實現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 因為人工智能技術的涌現性作用,人工智能的產業擴散是發散的和非中性化的。朱嘉明表示,人工智能全方位徹底顛覆和改造原來的產業體系和產業構造。在這個過程中,人工智能通過改造老產業和構造新產業的擴散模式,最終催生了從來沒有過的產業形態和經濟形態。 在過去十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形成了一系列特征:人工智能市場是當代市場體系中規模膨脹最快的市場。可以預見,未來人工智能市場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人工智能市場是科學技術驅動的市場,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人工智能市場的快速膨脹與以指數級速度增長、積累、開發和利用存在強烈的相關性。人工智能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導致人工智能市場高度多樣化。例如,人工智能已經與金融、醫療、教育、智能制造等相融合,有效地改造了傳統市場結構。人工智能市場呈現日趨激烈的競爭態勢,特別是全球性的人工智能市場競爭和壟斷的博弈不斷升級,呈現國際合作和競爭并存的趨勢,人工智能市場需要跨界、跨行業、跨領域和跨國的多方面合作,單一企業或國家很難獨立完成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人工智能市場結構復雜,生成式人工智能行業可以說是目前同比增長最快的市場。此外,人工智能系統基礎設施軟件、硬件和服務增長貢獻顯著。人工智能市場對企業轉型形成壓力和動力。 有機構估算,2023年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市場價值為137.1億美元。到2025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市場估值預計將達到221.2億美元。中國的人工智能產業規模不斷壯大。2023年,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已超5000億元人民幣,企業數量超4500家。相關研究機構預測,2035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有望達1.73萬億元人民幣,全球占比達30.6%。 "在全球人工智能布局中,北歐國家正逐漸成為新的中心區域,形成了群雄逐鹿的局面。"朱嘉明表示,影響人工智能區域布局的因素比較復雜。其中,比較重要的因素包括經濟發展水平和工業化基礎;人工智能科技的歷史發展積累,包括思想、學術和科研成果的積累;研究機構、大學和人才的質量和數量;人工智能的資金支持到位;政府的戰略眼光和政策扶持;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場景;國際合作的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