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工業活動、商業活動、建筑施工活動頻繁,行施工作業。導致噪聲源增多。圖為工人正熱火朝天地進 新華社
本報記者|白雪
隨著城市的發展,噪聲污染被認為是一大環境風險,是全球日益關切的問題。近年來,我國噪聲污染防治法規標準體系不斷完善,噪聲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近日,生態環境部發布的《中國噪聲污染防治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3年,城市聲環境質量總體穩定,噪聲自動監測能力顯著提升。全國城市聲環境功能區手工監測晝間達標率為96.1%,夜間達標率為87.0%,與2022年相比,晝間和夜間達標率分別升高0.1個和0.4個百分點。 《報告》顯示,噪聲投訴量與人口密度密切相關、社會生活噪聲投訴舉報最多。對此,各地不斷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建立健全投訴舉報辦理機制,解決“家門口”的噪聲問題。
噪聲污染成為老百姓最關心的環境問題
隨著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取得顯著成效,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質量的期望越來越高,對生態環境問題的容忍度越來越低,噪聲污染問題逐漸成為生態環境質量和城鄉人居環境的短板。 2023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以及生態環境、公安、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門合計受理的噪聲投訴舉報案件約570.6萬件,比上年增加120.3萬件。 “從上述數字可以看出,噪聲污染已經成為老百姓最為關心的環境問題。”在近日舉行的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裴曉菲說。 《報告》顯示,從投訴分布來看,噪聲投訴量與人口密度密切相關,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成都、天津、武漢等8個超大城市噪聲投訴總件數約166.3萬件,約占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噪聲投訴舉報案件總量的三成。 從投訴類型來看,社會生活噪聲投訴舉報最多,占68.4%,同比升高0.9個百分點;建筑施工噪聲次之,占24.1%,同比降低1.0個百分點;交通運輸噪聲占4.3%,工業噪聲占3.2%,同比基本持平。 《報告》指出,造成噪聲投訴數量越來越多的原因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一是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人口密度增大,機動車保有量增加,工業活動、商業活動、建筑施工活動頻繁,導致噪聲源增多;居住與商業、工業等功能混雜,住宅等距交通干線過近,導致噪聲影響凸顯。二是噪聲來源復雜,需要多個部門共同努力協同治理,部分地方政府噪聲污染防治管理職責部門分工不明確,存在管理空白、銜接不暢等情況,需要進一步加強部門協調聯動,共同推進解決噪聲污染問題。三是噪聲污染防治宣傳不夠,公眾寧靜共識有待加強。文娛活動音響音量過大、飆車炸街、節假日或晚間進行室內裝修、室內進行跑跳等劇烈活動等,都是引發日常噪聲投訴的主要來源。增強公眾意識,自覺減少噪聲排放,有助于防治噪聲污染。 《報告》認為,解決噪聲污染問題需要充分發揮多元社會力量,有效體現人民群眾的參與監督作用,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同、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噪聲污染治理體系。
及時回應和解決群眾關切的噪聲問題
噪聲監管涉及生態環境、住房和城鄉建設、公安、交通運輸、鐵路監督管理、民用航空、海事等諸多部門,為推動解決老百姓“家門口”的噪聲問題,積極回應人民群眾關切,各地不斷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建立健全投訴舉報辦理機制,及時回應和解決群眾關切的噪聲問題。 比如,北京市持續推進“接訴即辦”快速響應群眾訴求。北京“接訴即辦”是以“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為主渠道的群眾訴求快速響應機制。通過將群眾訴求直派街道鄉鎮,以響應率、解決率、滿意率為考核指標,推動各級黨委政府對群眾訴求快速響應、快速辦理、快速反饋。通過接訴即辦工作機制,以裝修噪聲、廣場舞噪聲、鄰里噪聲等為代表的社會生活噪聲一般能夠及時得到緩解,對于工業噪聲、交通噪聲等需要通過治理工程解決的噪聲問題,也能由相關職能部門督促責任單位籌集資金、制定方案,實施治理工程。 又如,四川省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積極履行噪聲污染防治統一監督管理職能,以噪聲投訴問題為導向定期開展噪聲現狀分析,及時準確地挖掘成都市噪聲污染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為管理決策和成效考核提供科學依據。同時,成都市將噪聲投訴改善情況納入生態環境目標考核,提高屬地政府和各相關部門對噪聲工作的重視程度,統籌協作,推動噪聲污染防治取得實效。 《報告》指出,中央和地方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的持續開展,也有力推動了噪聲投訴問題的解決。2023年,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對福建、河南、海南、甘肅、青海等5個省開展了督察,共受理生態環境投訴舉報約1.3萬件,其中涉及噪聲問題的群眾信訪舉報約占16.8%。北京等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開展了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共受理生態環境投訴問題約2.7萬件,其中噪聲問題約占26.1%。
探索社會共治防治噪聲污染
防治噪聲污染,既是關乎“家長里短”的小事,也是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對此,生態環境部下大氣力解決老百姓“家門口”的噪聲問題,保護人民群眾聲環境權益,提升人民群眾對寧靜環境的獲得感。 在完善監管體系方面,裴曉菲介紹,生態環境部會同15個部門印發《“十四五”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系統謀劃了“十四五”期間噪聲污染防治主要目標、任務和措施,加快推動各地政府明確工業、建筑施工、交通運輸、社會生活4類噪聲的管理職能分工,目前已有約1/3的地級及以上城市完成分工。同時,指導各地開展聲環境功能區劃定,2023年,首次實現了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含三沙市)及1822個縣級城市聲環境功能區劃分全覆蓋。此外,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還全部完成聲環境功能區劃分情況評估工作,有效夯實了噪聲污染防治管理基礎。 “在創新管理手段方面,生態環境部推動噪聲監測自動化。”裴曉菲表示,2023年,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等36個重點城市基本完成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點位核定和系統建設聯網。 “在創新管理手段方面,生態環境部還推行工業噪聲排污許可證管理。”裴曉菲介紹,逐步推動28萬家工業企業噪聲納入排污許可管理,當前已完成約12萬家,“十四五”末將實現工業噪聲排污許可全覆蓋。 在探索社會共治方面,生態環境部組織天津、上海、重慶、杭州、昆明、廈門、嘉興等城市開展寧靜小區試點創建,推動業主、物業、商戶等共管共治噪聲問題。截至目前,全國已創建1700余個寧靜小區;會同教育部門持續多年組織“綠色護考”行動,在中考、高考期間,通過發布倡議書、公開信等多種方式引導社會各界自覺減少產生噪聲的行為,年均受益考生超過3000萬人;推廣“靜音車廂”,京滬、京廣、京哈、成渝、滬昆、貴南等線路的92趟列車設置“靜音車廂”。 裴曉菲表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督促各地盡快完成部門職能分工,逐步解決噪聲污染管理職能不清問題;繼續開展噪聲投訴典型案件督辦,推動解決老百姓“家門口”噪聲擾民問題;指導各地做好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點建設工作,確保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3800多個自動監測站點今年底前全部建設完成;持續推動寧靜小區建設、噪聲地圖應用等工作,不斷提升老百姓寧靜聲環境的獲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