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王健生
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是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的首要改革舉措。如何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近日,在海南省海口市舉行的第90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上,與會嘉賓開展研討交流。
主動對接更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
“實行制度型開放,即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的開放,這是開放模式的重大轉變,是新形勢下打破貿易壁壘的需要,是建立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和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指出,下一步,必須進一步夯實制度型開放的基礎,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自由貿易協定。 中聯部原副部長于洪君指出,要準確把握世界經貿格局,努力優化對外經濟合作。密切跟蹤世界經貿格局發展變化,準確把握中國與外部世界的經濟關系。主動對接更高標準的國際經貿規則,大幅提升對外經濟關系的質量與水平。進一步擴大自主開放,大力推進和提升中國與國外合作伙伴的自貿區建設,持續推進面向全球的國內高標準自貿區網絡建設,建立健全更加完整、合乎國際規則和規范的對外開放與合作的機制和體制,全方位提高對外合作的質量與水平,繼續維護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 商務部歐洲司原司長孫永福指出,推動高水平開放,是我國打破貿易壁壘、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因素,進一步主動開放甚至單邊開放是我國進一步融入世界的標志。 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指出,要通過制度型開放促進服務消費發展。在服務業特別是服務消費方面進一步擴大開放,逐步縮短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 “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都正在進入服務貿易持續復蘇的新階段,但面臨兩方面的挑戰。一是全球規制不斷增加企業成本,二是國內市場環境要素價格等各方面因素發生變化。進行國內規制改革成為當務之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原部長趙晉平說。 緬甸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所主席丹覺指出,制度型開放主要是要從高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要確保全球供應鏈的穩定,增強經濟的治理結構;使國內制度環境和國際高水平的經貿規則對接;消除制度壁壘,促進國內和國際市場對接。中國穩步推動制度型開放會帶來雙贏機會。
以更高水平開放發展新質生產力
與會專家認為,要以更高水平開放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黃群慧指出,要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以資本為紐帶集聚全球新質生產力要素、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主動對標和借鑒高標準的市場規則、規制、管理、標準,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國內國際市場深度融合。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將自貿區打造成為高水平自主創新高地、高素質要素集聚高地、高標準規則測試高地。 “進入數字化時代,進入AI時代,不僅要把制度型開放放到01結構的數字化中,更要理解這種制度型開放和以往的制度型開放之間的不同。01的制度是生產力釋放和生產力快速進步的核心所在。”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王忠民說。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原院長賈慶國建議,在保持對外開放的情況下更加有效應對高科技“卡脖子”的挑戰。一是需要轉變思路,面對“卡脖子”問題需要補短板,更要強長板。二是補短板兼顧近期效應和長遠利益,對于補短板項目嚴格甄選,扶持對國家發展戰略需求最大、最有希望取得突破的技術,長期重點支持具有顛覆性影響的基礎研究。三是無論補短板還是強長板,都要完善競爭機制,制定公平公開透明的規則,打造公平競爭的平臺。
繼續推動新全球化新市場化前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高端智庫首席專家、原院長劉尚希認為,當前,全球“風險預期”超越“收益預期”,成為影響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進入全球化3.0版本階段,全球良性的競爭和合作才是根本出路。 “國家安全概念成為某些國家無視規則的托詞。出于地緣政治的考慮,雖然一些國家在短期可能受益,但所有國家長期都會受損。”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余永定指出,維護多邊主義,在世貿組織框架內解決貿易爭端至關重要。此外,通過更多接觸、更多民間交往,可以有助于穩定大國貿易關系。 “制度型開放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決定因素,要重視長期經濟增長中的國家能力建設,制度型開放更關鍵在于增進戰略互信,要繼續推動新全球化新市場化前行。”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燕生說。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賈康認為,制度型對外開放,將更有力地在改革深水區催化、倒逼“以改革解放生產力”攻堅克難,同時,推動本國統一大市場積極對接全球大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