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修澤
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影響了全球經濟的發展。經過努力,我國經濟已呈現穩定轉好態勢,二季度增幅由負轉正。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提出要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涌現大量民營企業、外資企業,以及個體工商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各類市場主體如今是我國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就業機會的主要提供者、技術進步的主要推動者。我國社會內部蘊藏著相當大的潛力和活力,只要進行有效激發,就能迸發出可貴的發展動能。在開放條件下,國內外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是一個有機整體,只有保護好市場主體,激發起市場主體的活力,才能從供給端保證供應鏈和產業鏈穩定。新冠肺炎疫情和多地汛情對中小企業造成了相當大的壓力,其困難程度不可低估。因此,需要有切實可行的應對之策。 中國有句古話:“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當務之急是“保住”市場主體,國家前段時間出臺了一系列保護市場主體的政策措施,地方政府也派出眾多“駐企業服務員”,旨在保護市場主體。下一步,在“保護”的基礎上,須進一步“激發”,使廣大市場主體不僅能夠正常生存、闖過難關,而且能夠實現更大發展。 如何“激發”?一要靠政策扶持,首先要落實好“紓困惠企”政策,包括減稅降費、減租降息等。國家應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財政政策和更加靈活適度的貨幣政策,強化對市場主體的金融支持,確保把資金“活水”注入急需的市場主體,有效緩解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二要靠市場決定,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資源的直接配置和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叫不到,隨叫隨到”,其中“不叫不到”就是不干預微觀活動,“隨叫隨到”就是全力做好服務,這就擺正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三要靠科技創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市場主體的活力蘊藏在科技創新之中。 四要靠開放共贏。我們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就要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企業在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中增強活力。 下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還有沒有突破點?筆者認為是有的。 第一個突破點在于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目前,中國的商品市場化已經超過97%,但相比之下,要素市場配置體系則很不完善,尤其像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新要素”配置的格局及其規則還存在薄弱環節,成為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短板”。商品市場化達到97%用了近40年,要素市場化需要多少年還要看改革進程快慢。現在我國發展遇到了體制性和結構性的矛盾,需要挖掘內部潛力,而要素市場化蘊藏著極大的發展潛力。 要重視要素價格市場化形成機制,因為要素市場的內在機理是市場供求和競爭形成價格,價格變動引導資源配置。應深化要素市場價格體制機制改革,完善土地市場價格形成機制、推進資本市場的利率市場化機制和人民幣匯率彈性形成機制、完善技術成果轉讓價格形成機制、完善數據“數價”和信息使用費形成機制等。 筆者建議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不僅著眼于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而且要著眼于人的發展和社會治理改革,尤其是直接涉及到“人”的勞動力要素市場,還有像農村宅基地等土地要素市場,都有利于激發積極性。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無疑會促進人在新的條件下得到新的解放和發展,有助于保護人民的人身權、財產權和人格權。要素市場化也有助于解決二元結構問題,得到更大的社會公平和公正。 此外,中國完善管理要素市場的需求很迫切,而且面臨很多新問題,建議把管理要素(企業家)列入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數據等組成的完整的要素市場體系之內,開辟第六市場,即管理(企業家)市場,使要素市場體系完整化。 基于筆者研究,建議對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不要完全看成是割裂的“兩個板塊”,而要看成在一個很大的范圍內“形神兼備”的有機整體一起推進。要客觀科學把握產權內涵,它不僅包括物權、股權、債權等,還有人力資本的產權,如知識產權、技術產權等。要素和產權雖屬兩個范疇,但有很大交叉,可以說“凡是要素都有產權”,并貫穿產權界定、配置、交易全過程,產權就是生產要素的生命。要素市場化的配置實則是“產權配置”,要素價值實則是“產權價值”。我們公認勞動者的“勞動力產權”、知識分子的“知識產權”,管理者的“管理產權”都是自身具有的,不是別人“賦予”的。 因此,我們對每一種要素的產權都要采取承認、尊重、保護的態度,“讓一切創造活力競相迸發”。例如,與勞動力流動相關的戶籍改革,哪些城市將保留“積分入戶”,哪些城市將取消農民工落戶限制,農村集體建設土地體制特別是宅基地如何改革等;技術市場中的職務科技成果產權制度,還需要進行試點后制訂新的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政策。 而部分公共資源市場化是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第二個突破點。在實踐中可把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公共資源市場化配置結合起來。一是拓展到另外的自然資源,如山嶺、荒地、海域、灘涂等;二是拓展到某些社會資源,如各類公共工程承包經營權配置市場化,公共設施的“維護管理權”配置市場化,包括供水、供氣、公共交通、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行業“特許經營權”配置市場化等;三是拓展到某些行政資源方面,如政府采購、公用車輛、行政系統閑置房屋等。 突破點之三則在于民間資本投資順暢化。我國幾個重要的壟斷性領域,例如鐵路、航空、電信、城市公交等,現在民間資本進入得還不順暢。建議對于競爭性的業務,應該全部放開,對國有資本、民營資本一視同仁;對于壟斷性業務,也可搞“特許經營權”經營。放寬市場準入,要堅持“兩個凡是”:凡是法律法規未明確禁入的行業和領域都應該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凡是我國政府已向外資開放或承諾開放的領域都應該向國內民間資本開放。 “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所以要營造確實屬于“自己人”的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要切實大幅放寬電力、電信、交通、石油、天然氣、市政公用等的市場準入,消除各種隱性壁壘,這樣才能真正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 (作者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