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 季曉莉
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對進一步深化跨境貿易便利化改革,優化口岸營商環境作出了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圍繞貫徹落實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海關總署、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交通運輸部、商務部、衛生健康委、人民銀行、稅務總局、市場監管總局、銀保監會、鐵路局、民航局和國鐵集團等相關部門作了深入研究和措施細化。
27項具體內容:優化通關,降低費用,提高服務能力
在7月29日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海關總署黨委委員、國家口岸管理辦公室主任黃冠勝介紹,這些措施主要包括5個方面27項具體內容。 一是深化改革創新,進一步優化通關全鏈條全流程。打造更加科學高效的貨物通關模式,推進海關全業務領域一體化改革。整合簡化報關單申報項目,提供多元化的申報模式和稅收擔保模式,供企業進行自主選擇。支持海外倉建設,完善跨境電商出口退貨政策。逐步擴大“主動披露”制度和容錯機制的適用范圍,鼓勵企業自覺守法、主動糾錯。進一步提升出口退稅便利度。推進檢驗檢疫模式改革,優化食品化妝品等檢驗檢疫監管模式,推進商品檢驗第三方采信試點。深化區域物流一體化監管。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區域“組合港”等改革試點。 二是清理規范收費,進一步降低進出口環節費用。鞏固清理規范口岸收費成果,不斷提高口岸收費的規范化、透明化水平。修訂《港口收費計費辦法》。督促口岸經營單位進一步清理精簡收費項目,明確收費名稱和服務內容。引入招標制度,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優化口岸收費公示制度和服務模式,公示口岸收費目錄清單并強化動態更新,支持具備條件的口岸提供“一站式”繳費服務。加大督查檢查力度,依法查處不執行政府定價和指導價、不按規定明碼標價、未落實優惠減免政策等違規行為并及時向社會公布,依法依規查處口岸經營活動中的涉嫌壟斷行為。 三是強化科技賦能,進一步提升口岸綜合服務能力。深化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功能,推動口岸和跨境貿易業務統一通過“單一窗口”辦理,加強“單一窗口”與境外互聯互通,支持地方“單一窗口”拓展特色服務功能。推進口岸建設智慧轉型,推動集裝箱設備交接單、裝箱單、提貨單等口岸物流單證無紙化,推動船公司統一海運電子提單標準,加強自動化碼頭建設,推廣智能卡口、無人集卡等新技術,擴大智能審圖應用,提升口岸基礎設施和監管智能化水平。依托“單一窗口”推進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實現全鏈條信息互聯互通,促進航空物流通關便利化。加快多式聯運發展,支持建設多式聯運公共信息系統。落實屬地責任,提升口岸物流作業綜合效率。 四是高效利企便民,進一步改善跨境貿易整體服務環境。推動政務服務事項一體化辦理,推進口岸環節政務服務網上辦理。建設穩定透明的口岸服務環境,公開物流作業時限標準,推廣“一站式”海運業務查詢辦理平臺,實現提箱預約、電子化放箱和精準提箱。推動實現海關、海事等各部門通關全流程全方位可視化查詢。優化完善“經過認證的經營者”(AEO)制度,為認證企業提供更多便利化措施。 五是推進智享聯通,進一步加強口岸跨境通關合作交流。提升國際物流集裝箱供給能力和周轉效率,促進樞紐集裝箱港集裝箱的中轉集拼,鼓勵支持國際道路運輸業務發展。加大跨境通關合作力度,推進我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地區)通關監管合作和信息互換,鼓勵更多企業、更多的航線加入“安智貿”合作項目,持續推動提升跨境通關便利化水平,做好與《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中貿易便利化措施的銜接。
我國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不斷提升
有關部門從減單證、優流程、提時效、降成本、綜合統籌等方面,推動我國口岸營商環境持續優化,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逐年提升,在進出口均為海運方式的經濟體系中我國排名全球第7位。 一是大力推動精簡進出口環節的監管證件。目前,進出口環節需要驗核的監管證件已從2018年的86種精簡至41種,減少了52.3%。在這41種監管證件中,除3種證件因為特殊情況不能聯網外,其余38種證件全部實現了網上申請、網上辦理。 二是持續采取措施壓縮進出口貨物整體通關的時間。加強對地方口岸工作的指導,定期監控通報各省(區、市)整體通關時間。據統計,2021年6月,全國進口、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分別為36.68小時和1.83小時,較2017年分別壓縮了62.34%和85.15%。 三是清理規范口岸收費,推動降低進出口環節的合規成本。自2018年以來,全國所有口岸均已經公開了收費目錄清單,公布了收費標準、實現了明碼標價,全國范圍內已實現口岸收費目錄清單向社會公示,提升了口岸收費透明度和可比性。 四是大力提升口岸通關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積極拓展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功能,目前“單一窗口”已實現與25個部門總對總的系統對接和信息共享,服務全國所有口岸和各類區域,基本滿足了企業“一站式”業務的辦理需求。“智慧口岸”建設提升了通關便利化水平。 五是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促進外貿穩定發展工作。海關總署先后出臺外貿穩增長的10條措施,制定50條任務清單等一攬子政策措施,針對疫情出臺查驗貨物時收發貨人免于到場的措施,開發“疫情防控期間收發貨人免于到場信息交換平臺”并在全國海關推廣應用,大力支持加工貿易企業開拓國內市場,多措并舉降低企業通關費用和內銷成本,緩解企業的經營困難,支持企業復工復產,保障外貿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暢通。
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據海關總署國家口岸管理辦公室副主任王可介紹,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是國家為廣大進出口企業搭建的公共信息平臺,自2016年建設以來,目前已對接了25個部委系統,提供739項對外服務,累計注冊用戶已經達443萬余家,日申報業務量達1200萬票。 對企業來說,“單一窗口”提供了集約化、一站式的服務功能。企業足不出戶,就可向海關、外匯、稅務等部門一次性提交相關申請資料,一窗通辦相關部門業務。 對政府部門來說,“單一窗口”實現了口岸各部門間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比如,進出口環節38種監管證件全部通過“單一窗口”實現聯網核查、無紙通關。再比如,國際航行船舶進港數據在上下港之間復用共享,企業進港申報時間由原來的1個多小時縮減到5分鐘以內。 除了執法類的業務之外,“單一窗口”還利用數據聚集優勢,與金融保險機構合作,創新推出“外貿+金融”模式,有效解決了中小微外貿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惠及企業20余萬家。“單一窗口”還大力推進與港口、鐵路、民航、公路等物流節點的對接和信息雙向交互試點,創新“通關+物流”模式,推動相關物流單證電子化流轉及線上辦理,大大優化了物流流程,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