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娜 郭占恒
回望過去,浙江民營企業為市場經濟發展、政府職能轉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國際市場開拓、老百姓共同富裕等發揮了重要作用。浙江民營經濟歷來有“六七八九”的說法,即民營經濟貢獻了全省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稅收、80%以上的就業和90%以上的企業數量。 2022年,浙江民營企業更是直面挑戰,在風浪中前行,在淬煉中愈發堅韌,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最活躍的因子”。一是主體活力強。2022年,全省新設企業中民營企業46萬戶,占新設企業數的93.5%;在冊民營企業308萬戶、個體戶604萬戶,合計占市場主體的96.8%。二是外貿挑大梁。2022年,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16.9%,占全省78.3%,比重提升2.5個百分點,拉動全省進出口增長12.8個百分點,增長貢獻率97.7%。三是投資韌性好。2022年,民間投資增長4.7%,占全部固定資產投資的56.4%,拉動全部投資增長2.8個百分點,增長貢獻率30.2%。其中,民間制造業投資增長16.3%。 著眼當前,作為市場運行的“寒暑表”“風向標”,眾多民營企業已經感受到大地回春的暖意,已經在摩拳擦掌中準備乘著東風大顯身手。浙江通過優化出臺“8+4”政策體系,以高效集成的政策供給堅定發展信心;啟動實施擴大有效投資“千項萬億”工程,掀起新一輪重大項目建設高潮;實施營商環境優化提升“一號改革工程”,全面優化提升五大環境激發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千團萬企”拓市場搶訂單引外資,進一步擴大開放型經濟發展優勢;以“浙里來消費”為品牌,舉辦豐富多彩的消費促進活動等。這一系列堅決有力的舉措疊加中央政策等重大利好,傳遞出非常明確的信號:勇拼經濟、擺脫低迷、撬動消費、重啟內需成為2023年的經濟關鍵詞,浙江民營經濟發展將迎來率先復蘇。 面向未來,浙江要將民營經濟打造成助力現代化先行,助力共同富裕先行,助力創新深化、改革攻堅、開放提升的重要“生力軍”,必將在政策創新、制度創新和“真金白銀”上進一步增進。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以來,浙江審議通過了10余部與民營經濟相關的地方性法規,構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法律體系,破解了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公平競爭等一系列問題;春節期間消費市場激活和回暖,進一步凸顯國內市場巨大的潛力;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縱深推進,新經濟、新產業、新賽道不斷涌現,也將給民營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雖說經歷3年疫情和來自國內外的“三重壓力”,部分民營企業面臨產業鏈斷裂、訂單流失、庫存積壓、資金短缺、能源供給偏緊等暫時困難,但浙江民營企業依然嗅覺敏銳、反應快速、變通能力強,且經過長期的磨煉與創新,擁有很強的發展韌性和回旋余地。 進入“后疫情時代”,浙江要通過全面優化提升政務環境、法治環境、市場環境、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加快打造營商環境最優省,為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營造更好環境,讓民營企業拋下顧慮,安下心來,輕裝上陣,在經濟復蘇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是持續穩定民營企業預期。信心與預期向好比黃金更重要。一方面,要通過為民營經濟和企業家精神正名,依法切實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著力為廣大民營企業營造公平、公正、穩定、透明、可預期的市場環境;另一方面,要保持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和可預期性,加大對民營企業廣泛參與制造業轉型升級、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型城鎮化等領域的支持力度,推動其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和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 二是持續提升政策惠企精準度。聚焦民企急難愁盼問題,實施助企惠企系列組合拳。一方面,要按規模、行業等分析當前民營企業面臨的困難和需求,如針對服務業和中小企業因疫情受到的沖擊,研究推出更務實管用的政策舉措,讓廣大民營企業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另一方面,要增強政策的整體效能,實行能出盡出、精準滴灌、直達快享,堅決防止政策相互掣肘、效應相互抵消、紅利層層衰減。 三是持續提升企業內生動力。助企紓困不只是為“救急”,更要著眼于長遠,激發企業內生動力。要深入實施營商環境優化提升“一號改革工程”,打造營商環境最優省,為市場主體解憂添力。如通過優化人才生態“軟環境”,提升高質量發展“硬實力”;提高民營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支持企業增強技術創新能力、提升品牌質量、提高發展質效;鼓勵“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培育造就更多的“單打冠軍”。 (作者單位:浙江省經濟社會發展預測預警和戰略目標管理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