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曉莉
全球科技創新風起云涌,為人類社會帶來深刻變革和重大影響,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 例如,近年來大模型等通用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突破,ChatGPT、Sora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引領工業、行業、組織轉型和智力變革,國際頭部、獨角獸企業競相開展大模型“軍備競賽”,競爭白熱化。業內公認,人才第一,數據第二,算力第三。 OpenAI、Meta、Microsoft、Google等AI領域美國頭部企業主要通過高薪回報、前置儲備、創新保護、自主流動等系列措施來吸引和留住頂尖人才。很多科技企業鼓勵員工參與學術研究項目并支持其在國際頂尖會議上發表論文,為員工自主項目提供資源支持,認可員工的創新成果。 據筆者了解,不少在華科技外企能為員工提供寬松高效的工作環境、有競爭力的薪酬福利體系、持之以恒的員工培訓提升規劃、便捷暢通的技術專業人員晉升通道。這些經驗值得國內企業借鑒、創新甚至超越。 中國的制度優勢有利于在全國范圍內調動資源來完成戰略性科技項目,而廣闊的市場則要求以靈活的方式實現科研成果的商業化。中國在新能源技術和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領先優勢是例證,但是還有更廣闊的空間有待開拓、發掘。 要讓科技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不僅要在關鍵技術上尋求突破,還要在培養人才的方式上進行創新,營造更加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環境。過去“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機械化評價標準要改為更具效率的措施。 例如,在地域需求性越來越弱化的今天,很多不占據中心地位的區域創新突破的成本更低,提供的條件更好。筆者一位朋友在美國攻讀完計算機博士學位并在當地工作多年,科研和市場實踐成果累累,最終花落國內某地區性院校,作為關鍵學科學術帶頭人,取得不輸于一線城市院校的成績。 要建設匯聚有潛力科技人才的制度,不妨放眼全球,前置規劃科技人才供應鏈,打造多渠道、多層次人才供應體系,強化人才“引”“留”“流”政策和機制創新,提升人才識別和人才培養的精準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