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黃河正式進入主汛期,受上游降雨增多和水庫調節放水影響,黃河壺口瀑布水量大增,吸引眾多游客。圖為在山西吉縣拍攝的黃河壺口瀑布。新華社
本報記者 | 成靜
萬里黃河,從巴顏喀拉山起源,流經黃土高原,開溝鑿谷,深澗騰蛟,濁浪排空,用攜帶千萬年的泥沙鋪陳出華夏文明的產床。泥沙,塑造了黃河的秉性,也成為黃河下游水患的根源。治理黃河水患,謀求長治久安也就成為千百年來多少代中國人的夙愿。 黃河水在晉陜大峽谷中咆哮著一路向南。7月9日上午,在黃河中游北干流磧口至禹門口河段,隨著一聲炮響,頓時黃沙漫卷,古賢水利樞紐工程正式開始建設。本報記者也帶著問題走近這座工程,去探索這樣一個“大國重器”背后的秘密。
70年前期論證,在論證什么?
記者了解到,早在1954年,我國就首次提出在黃河磧口至禹門口河段修建骨干水庫,開啟了該河段治理的前期論證工作。所以,該工程可謂蓄力已久。可是,為什么到今天才正式開工? 水利部規計司司長張祥偉對此進行了介紹。他表示,水少沙多,水沙關系不協調,是黃河復雜難治的癥結所在。近年來,黃河小浪底水庫持續實施調水調沙,對減輕黃河下游淤積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小浪底水庫調水調沙后續動力不足的問題逐漸顯現,還需要古賢工程一起來發揮作用,形成水沙調控的“雙動力”。古賢工程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立足于全流域,統籌考慮黃河流域的整個水沙調控工程體系提出的戰略性骨干工程。 我國在1954年首次提出在黃河磧口至禹門口河段修建骨干水庫。在論證之初,工程就遭遇許多難題。比如,其所處地基是紅土地層,粉砂巖、長石砂巖和粘土巖等軟硬巖交互分布,同時還存在多層順層剪切帶和泥化夾層,地質條件復雜。又如,水庫運行既要滿足防洪減淤、水資源調蓄、供水、灌溉、發電等開發任務要求,又要兼顧壩下生態流量以及小北干流濕地補水的需求。 2002年、2008年和2013年,國務院分別批復了《黃河近期重點治理開發規劃》《黃河流域防洪規劃》《黃河流域綜合規劃》,進一步明確了古賢工程在黃河水沙調控體系中的關鍵性作用。70年來,水利部組織黃河水利委員會,會同晉陜兩省陸續開展了工程規劃、工程項目建議書、工程可研等階段的工作。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水利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和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講話精神,全面深化古賢工程的論證工作。“在論證過程中,我們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確有需要、生態安全、可以持續’的重大水利工程論證原則,先后組織國內74家科研院所和高校,開展了水沙設計、工程布局、生態保護、移民安置、水庫運用方式、施工關鍵技術等46項重大專題研究論證工作,優化了工程建設方案,更好地滿足多目標開發、高水平保護的要求。”張祥偉說。
對維護黃河健康生命有什么作用?
面對這個問題,水利部副部長王寶恩介紹說,黃河是我國的第二長河,維護其健康生命關系到國家的水資源安全、生態環境平衡以及流域內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福祉。 “黃河的健康生命標志有‘四不’,即堤防不決口、河道不斷流、污染不超標、河床不抬高。實現‘四不’的關鍵要素是完善水沙調控體系。古賢工程在黃河水沙調控體系中具有承上啟下的戰略地位,對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王寶恩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工程建成后,與小浪底等骨干水庫聯合調水調沙、攔洪蓄洪,優化黃河中下游水流對泥沙的攜帶和輸送能力,減少泥沙的沉積,確保下游河床長期不抬高。同時有利于維持中水河槽過流能力,保持穩定的河道形態,將對保障黃河下游的長治久安發揮重要作用。能夠沖刷降低小北干流河段河床高程,保障關中平原防洪安全。 二是古賢水庫與小浪底等骨干水庫實施聯合調度,會顯著增強流域的水資源調控能力,能夠保障黃河中下游及河口生態水量,將龍門、利津等地區河流斷面的生態流量滿足程度由近20年的87%、88%提高到100%,切實保障黃河不斷流。 三是工程實施后,通過置換汾河、北洛河以及供水區內其他支流灌溉用水,退還擠占的生態用水,改善汾河、北洛河等支流生態狀況。在枯水期加大下泄流量,增加河道內的水量流量,進一步改善中游陜西潼關至河南三門峽河段枯水期水生態質量。能夠塑造有利于黃河下游濕地保護區及河口地區生態系統修復的流量過程,為黃河下游、河口三角洲地區生物多樣性的提高和生態系統的良性維持提供水資源支撐。
目前黃河建成了怎樣的水沙調控體系?
1997年,《黃河治理開發規劃綱要》首次明確構建黃河水沙調控體系,近年來印發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對此均有明確要求。那么,目前黃河已經建成了什么樣的水沙調控體系呢?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副主任李群介紹說,黃河水沙調控體系由工程體系和非工程體系組成。工程體系以干流的龍羊峽、劉家峽、古賢、三門峽、小浪底等骨干水利樞紐為主體,以干流的海勃灣、萬家寨等水庫及支流的陸渾、故縣、河口村、東莊等控制性水庫為補充。其中,上游水庫群的功能是對黃河水量進行多年調節和水資源優化調度,并滿足上游河段防凌、防洪減淤的需要。古賢、三門峽、小浪底等組成的中游水庫群,功能是管理中游洪水,進行攔沙和調水調沙,協調黃河水沙關系,并進一步優化調度水資源。非工程體系由水沙監測、水沙預報和水庫調度決策支持系統等構成,為黃河水沙聯合調度提供支撐。 對于水沙調控體系的主要作用,李群說,一是有效控制大洪水,削減洪峰流量,減輕黃河洪水威脅。通過水沙調控體系的聯合調度,提高對洪水的控制能力,配合蓄滯洪區的適時啟用,確保洪水安全排泄入海。 二是協調水沙關系,減輕水庫河道泥沙淤積。通過骨干水庫攔蓄泥沙,結合水土保持措施,減少進入下游河道的泥沙。通過骨干水庫群聯合調水調沙,提高水庫排沙能力,延長骨干工程攔沙庫容的使用年限,長期維持河道中水河槽行洪輸沙的功能,減少中小洪水漫灘損失,保障灘區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三是優化流域水資源配置。水沙調控體系建成后可對黃河水量進行聯合調度,實施流域水資源優化配置,對保障寧蒙河段、中下游河段等地區水資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可提升枯水時段和突發事件水資源應急調配能力。
對流域水資源調蓄有什么作用?
黃河流域是資源性缺水流域。由于黃河的徑流年際、年內變化大,且時空分布不均,來水與用水地區不匹配,62%的產水在上游蘭州以上,90%的用水在蘭州以下,因此黃河中下游地區工程水資源調控能力不足,枯水年份徑流量無法滿足區域用水需求。那么,古賢工程建成后,對水資源調蓄將會發揮什么樣的作用?能夠為山西、陜西兩省取用黃河水、提高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帶來哪些便利? 對此,李群表示,古賢工程位于黃河中游,水庫庫容大,可通過跨年調節水量提高中下游水資源安全保障水平。“特別是,古賢工程供水區主要為汾渭平原,由于兩岸地高水低,因此抽水成本高、供水保證率低、取水含沙量大。工程建成后,將變現狀分散揚水為集中統一供水,從根本上改善兩岸供水灌溉條件。一是山西大部分供水區和陜西涇東渭北供水區成為自流供水,延安供水區抽水揚程(水泵能夠揚水的高度)降低110米以上,大幅減少提水費用,為實現灌區規模化、集約化用水提供了條件。二是從庫區取水,水源穩定,取水保證率大幅提高。三是從壩上取水,含沙量低,配套輸水渠系后期運行維護費用低。” 據估算,工程的建設將極大改善晉陜兩省23個縣(市、區)、27個工業園區和約685萬畝灌區的水源條件,優化區域水資源配置,解決供水區工程性缺水問題,有效緩解供水區水資源供需矛盾,提高晉陜兩省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為實現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水安全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