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 白 雪
能源消費結構持續優化,非化石能源占比穩步提高,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和發電量快速增長,煤炭消費比重持續下降。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活力穩步提升,碳排放權交易量和交易額顯著增加,碳定價機制初步形成,有效推動了溫室氣體減排和能源結構調整。 低碳技術創新和應用不斷加速,綠色產業快速發展,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今年上半年,我國綠色低碳發展取得了顯著進展。在這片被綠色發展理念浸潤的大地上,每一個細微之處都散發著綠色氣息。 受訪專家表示,在綠色發展成為社會各界廣泛共識的背景下,要進一步推動這一理念轉化為行動,從局部推廣到全局,就必須在制度性建設與激勵約束機制上進行深入而細致的探索與創新。
綠色發展無處不在
密云水庫,水清岸綠、鳥鳴聲清晰入耳;近年來,持續保持高水位運行,水質保持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作為北京重要的地表飲用水源地、水資源戰略儲備基地,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密云水庫實現了水量和水質“雙提升”。其中,離不開2018年簽署的一份協議。 據了解,北京市與河北省先后簽訂了兩輪次的密云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養區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支持密云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養區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水土保持、水資源節約。2023年,京冀兩地再次簽訂官廳水庫上游永定河流域生態補償協議,實現了京津水源上游潮河、白河、灤河、永定河流域生態補償全覆蓋。 從“各自為政”變為“同舟共濟”,跨區域生態補償助力水源保護與生態修復,實現了共治共贏。 在推動跨區域協同治水方面,我國還有很多跨區域河流創造了很多區域聯動的好故事。比如,跨省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探索之旅就始于如詩如畫的新安江。發源于六股尖的新安江,一路向東蜿蜒流淌,緩緩匯入千島湖。自2012年起,浙江與安徽兩省攜手并肩,通過資金補償、對口協作等方式,推動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改革走過了近13年的歷程,探索出了一條上下游共建共治、互利共贏之路,共同推動新安江的生態治理。 上下游、左右岸并肩作戰,不僅是地理上的相鄰相依,更是行動上的同頻共振,共同下好流域生態治理“一盤棋”。 當然,同頻共振的不只有跨區域協同治水,下好綠色低碳發展“這盤棋”需要的也不僅限于此。比如,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規范的發展正逐漸成為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要求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更要關注環境保護、社會公益及良好治理。 據了解,截至目前,滬深300指數成分股中,披露2023年度ESG報告的比例超過95%,A股上市公司2023年度ESG報告披露率也已接近四成,披露量較上年增加約300家,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意識進一步增強。ESG信息披露量質雙升、評級上調現象增多、ESG投資持續加碼…… 一系列積極趨勢不僅預示著ESG理念正逐步成為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更是表明綠色發展理念已深入人心,綠色發展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底色——高樓大廈間穿插著綠意盎然的公園和生態走廊,曾經的荒山禿嶺披上綠裝,循環經濟理念得到廣泛推廣,低碳出行方式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 從跨區域生態補償“同舟共濟”到ESG規范發展“入耳走心”,彰顯了綠色發展理念在我國社會各領域的全面滲透與深化,描繪了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比如,在農業領域,綠色農業、生態農業模式蔚然成風;又如,在工業領域,綠色低碳轉型步伐加快;服務業同樣不甘落后,綠色消費、綠色金融等新興業態蓬勃發展。
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深入
記者從國家統計局了解到,今年以來,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深入,能源生產消費結構持續優化。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順應綠色低碳發展新趨勢,我國新能源產業依靠持續的技術創新、完善的產業鏈體系實現較快增長。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34.3%,配套產品充電樁、汽車用鋰離子動力電池產量分別增長25.4%、16.5%。光伏產業鏈增勢良好,主要原材料多晶硅、單晶硅、太陽能工業用超白玻璃產量同比分別增長55.4%、43.6%、42.8%。與此同時,清潔能源體系加快建設,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有序推進,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初步測算,上半年,非化石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同比提高1.9個百分點。 自提出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的要求以來,我國在推動綠色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主要體現在政策體系不斷完善、節能減排成效顯著、綠色低碳產業快速發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民環保意識增強。" 針對政策體系方面,王鵬進一步介紹:"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明確了節能降碳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為各地區和各行業推進綠色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指導和要求。各地政府積極響應,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了具體的實施方案和配套措施,如地方性的節能降碳行動計劃、綠色產業發展規劃等,形成了上下聯動、共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產業向"新"向"綠"轉型態勢更加明顯。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介紹,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5.8%,比一季度提高0.6個百分點;集成電路、服務機器人、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等智能綠色新產品表現亮眼,產量均保持兩位數增長,為經濟發展積蓄了新動能。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催生新的消費場景,直播帶貨、即時配送等消費新模式不斷涌現,帶動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8.8%,快遞業務量突破800億件。新技術繼續賦能綠色發展,清潔能源生產較快增長,節能降碳取得積極進展,經濟發展的綠色含量提升。 "在政策的推動下,綠色低碳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王鵬表示,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成為全球領先的市場。清潔能源產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裝機容量和發電量持續增長。另外,綠色低碳產業的發展還帶動了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如新能源汽車的充電設施、電池回收等產業鏈不斷完善。
綠色低碳發展是一個長期過程
盡管在綠色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加強制度性建設與激勵約束對于下一步的發展來說至關重要。科方得智庫研究負責人張新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綠色低碳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目前,我國在綠色低碳發展方面還存在一些挑戰,如能源結構調整難度大、低碳技術研發成本高、環保法規執行力度不夠等,這些問題可能會影響我國綠色低碳發展速度。" 在王鵬看來,綠色發展理念成為共識后,未來仍需進一步加強制度性建設與激勵約束,以推動綠色發展的持續深入。 一是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加快制定和完善與綠色發展相關的法律法規,特別是要加強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碳排放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建設。明確各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為綠色發展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同時,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要建立健全環境監管體系,提高環境執法效率和質量。加大對環境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形成有效的法律威懾力。另外,還要加強法律法規的宣傳和教育。 二是建立健全市場機制。完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用能權交易市場等市場機制,通過市場機制引導企業和個人積極參與節能減排和綠色低碳發展。要制定合理的價格機制,反映資源的稀缺性和環境成本。加強市場監管,確保市場公平、透明、高效運行。要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市場透明度和公信力。加強對市場主體的監管和處罰力度,維護市場秩序和公平競爭。推動綠色金融發展,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綠色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降低綠色融資成本。推動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綠色金融產品的創新和發展。 三是強化激勵約束機制。建立健全綠色發展激勵約束機制,通過激勵和約束相結合的方式推動全社會共同參與綠色發展。比如,對在綠色發展方面表現突出的企業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對違反綠色發展要求的行為給予嚴厲處罰。同時,要加強綠色發展績效考核和評價工作,將綠色發展成果納入政府和企業績效考核體系。要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和評價機制,對綠色發展成果進行客觀、公正地評價和考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