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鵬璐
2024年上半年,一系列促消費政策措施出臺,消費“主引擎”動力強勁。從年初的冰雪經濟到每個長假的假日經濟,文旅消費、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等熱點為消費市場的恢復不斷增添新動力。但一些消費維權熱點事件話題反映出部分行業領域當下仍存在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痛點、難點、堵點,影響消費體驗。 其中,“‘被直播’為商家引流遭消費者投訴”涉及的消費維權問題較為突出。中國消費者協會、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中國消費者雜志社共同梳理發現,其排在今年上半年消費維權輿情熱點的第十位。 隨著直播經濟日益流行,健身、吃喝、理發、妝造等越來越多的消費場景被商家搬進了直播間,但個別商家在并未告知消費者的情況下進行直播,導致事后產生“被直播”爭議。“客人泡溫泉被直播”“顧客做美甲被直播1小時”……諸多“被直播”事件話題討論中,消費者認為商家有“偷拍”之嫌,這種行為不僅侵犯了消費者的個人權利,還可能對消費者造成心理壓力和困擾。譬如,一些消費者可能因為直播中的表現被誤解或被負面評價,從而影響到個人名譽和社交生活。 此外,“被直播”還可能涉及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問題。在直播過程中,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可能被收集和使用,而這些信息如果沒有得到妥善保護,可能會被泄露或被不法分子利用,給消費者帶來更大的風險。 對于商家而言,通過短視頻或直播形式展示真實消費場景、宣傳推廣自家產品從而引流本身無可厚非,但需要分場合、分時段、分情況,不能罔顧消費者正當權益。消費者購買商品或服務本身是為了追求良好的消費體驗,商家的直播引流行為若一味追求“流量”而冒犯消費者,無疑本末倒置。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商家之所以熱衷直播消費場景,其背后是平臺推薦機制所致。對此,直播平臺完善是否允許直播顧客消費行為的相關規定,增加相應管理規范制度,督促商家樹立邊界意識,強調商家直播應征得消費者同意等原則成為當務之急。 此外,直播行業內部可以建立自律機制,制定帶貨的行業標準和道德準則,直播平臺和商家應當共同遵守這些標準,確保直播內容的真實性和合規性,對于違規行為平臺也應及時采取措施,如警告、下架內容、封禁賬號等。 對于消費者而言,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同樣重要。消費者在參與直播活動時,應當了解自己的權利,對于商家提出的涉及個人信息的請求,要審慎對待。同時,消費者也可以通過平臺提供的投訴渠道,對侵犯自己權益的行為進行投訴。 當下,在推動直播經濟健康發展的過程中,平臺、商家、消費者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構建起一個公平、透明、安全的直播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