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部省份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加強水資源保護,努力守好長江重要生態屏障,長江流域重現“水清岸綠、魚躍鳥飛”的美景,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圖為船舶停靠在秭歸港碼頭。新華社
編者按
綠色是美好生活的底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 在全國生態日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圍繞五大領域、三大環節,部署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早在2023年8月15日——首個全國生態日主場活動開幕式上,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力落實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具體工作,積極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加快能源綠色轉型步伐,推動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久久為功、持續發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就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作出部署。此次《意見》的印發,對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作出系統謀劃和總體部署,明確了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實施路徑,對于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報將對相關話題進行持續關注。
本報記者|白雪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中央層面首次對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進行系統部署。《意見》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聚焦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這一主題,提出一系列針對性操作性強、內容豐富有力的政策舉措,為我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作出全面部署。
將綠色轉型要求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綠色低碳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能源綠色轉型步伐加快,截至2024年6月底,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達到16.53億千瓦,占總裝機的53.8%;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資源利用效率持續提高,2023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碳排放強度較2012年分別下降超過26%、35%,主要資源產出率提高了60%以上;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與此同時,我國綠色轉型仍然面臨著不少困難挑戰。能源結構偏煤、產業結構偏重、環境約束偏緊的國情沒有改變,化石能源和傳統產業占比仍然較高,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牢固。此外,全球綠色轉型進程面臨波折,環境和氣候議題政治化趨勢增強,綠色貿易壁壘升級。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就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作出部署。《意見》對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作出系統謀劃和總體部署,明確了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實施路徑,對于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王毅表示,長期以來,我國在資源環境保護方面采取末端治理的模式,但隨著末端治理的效果不斷遞減,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從源頭和全過程尋求系統解決方案,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為此,《意見》提出以傳統產業、能源、交通、城鄉建設、消費方式等領域綠色低碳升級和轉型為著力點,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有利于逐步實現高資源利用效率、低污染排放和凈零碳排放,助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同時,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將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澎湃動能。”王毅表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在新舊動能轉化的關鍵時期,需要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推動生產和消費的再平衡。在此背景下,《意見》提出將綠色轉型的要求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將孕育出新的發展機遇,帶來新的市場需求和空間;由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催生形成的綠色生產力正蓄勢待發,新能源、新材料、電動汽車等產業蓬勃發展,正重塑全球競爭格局,確立我國新競爭優勢;以綠色消費、分享經濟、生態旅游為代表的新興消費模式不斷發展,將拓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促進經濟增長。
提出兩個階段目標
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人介紹,《意見》提出兩個階段目標。到2030年,重點領域綠色轉型取得積極進展,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減污降碳協同能力顯著增強,主要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升,支持綠色發展的政策和標準體系更加完善,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到2035年,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基本建立,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廣泛形成,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取得顯著進展,主要資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經濟社會發展全面進入綠色低碳軌道,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同時,針對不同領域,《意見》提出量化工作目標:到2030年,節能環保產業規模達到15萬億元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5%左右,抽水蓄能裝機容量超過1.2億千瓦;營運交通工具單位換算周轉量碳排放強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大宗固體廢棄物年利用量達到45億噸左右,主要資源產出率比2020年提高45%左右等。 據了解,《意見》圍繞五大領域、三大環節,部署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五大領域分別是:構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空間格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打造綠色發展高地;加快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推動傳統產業綠色低碳改造升級,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加快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穩妥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加強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推進交通運輸綠色轉型,優化交通運輸結構,建設綠色交通基礎設施,推廣低碳交通運輸工具;推進城鄉建設發展綠色轉型,推行綠色規劃建設方式,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建筑,推動農業農村綠色發展。 三大環節分別是:實施全面節約戰略,大力推進節能降碳增效,加強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消費模式綠色轉型,推廣綠色生活方式,加大綠色產品供給,積極擴大綠色消費;發揮科技創新支撐作用,強化應用基礎研究,加快關鍵技術研發,開展創新示范推廣。 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人表示,《意見》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頂層設計文件。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加強統籌協調,會同有關部門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制定實施碳達峰碳中和綜合評價考核制度,科學開展考核,加強評價考核結果應用。
充滿新意亮點突出
“《意見》充滿新意,亮點突出。”北京大學副校長、碳中和研究院院長樸世龍表示,《意見》將碳達峰碳中和放在首要位置,提出以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為引領,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樸世龍認為,從經濟實踐上看,對于碳達峰碳中和下的經濟管理是如何在“條”與“塊”兩個維度(即產業和空間)上推動全面綠色轉型的問題,《意見》進行了全面部署。 產業轉型需要源頭、過程和終端各類行業的聯動,涉及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新型綠色低碳產業發展以及低碳領域的科技創新等。“碳排放是被生產鏈上下游的供求關系和互補替代關系牽引關聯的,碳是在整個生產網絡中流動的,這樣就會形成碳排放的節點行業,因此識別并把握碳節點產業是低碳轉型和綠色發展的關鍵所在。”樸世龍表示,從長遠看,碳中和的實現需要能源領域的脫碳,基于我國的能源結構特征,從高效利用化石能源、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到構建適配清潔能源的電力體系,是一個需要穩妥推進的過程。《意見》對加快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穩妥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發揮科技創新支撐作用等任務作出了具體部署。 在空間系統方面,需要城鄉、區域和國際各類空間的協同,涉及全國一盤棋和因地制宜推動區域綠色發展的關系。樸世龍認為:“我國各個區域產業和能源結構差異較大,地方經濟的低碳轉型不能‘一刀切’,而應該根據不同的區域特征,統籌推進協調發展,實現因地制宜協同轉型。”《意見》提出要堅持協同轉型,充分考慮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發展實際,堅持統籌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科學設定綠色轉型的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并對構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空間格局、推進城鄉建設發展綠色轉型等任務作出系統安排。 在樸世龍看來,《意見》還創新性提出“參與引領全球綠色轉型進程”,并就參與引領的理念、方式、領域和目標作出了安排。積極參與引領全球綠色轉型進程,是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對內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對外展現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不穩定的世界中發揮穩定作用的必然之選,意義重大。 《意見》還列舉了加強政策交流和務實合作的具體領域,特別鼓勵高校、科研機構與外方開展學術交流,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工程。這為高校加強與世界各國高等學府和科研機構在綠色轉型領域的高水平合作提供了難得的有利條件。 值得一提的是,《意見》首次系統部署綠色消費。比如《意見》中明確,支持有條件的地區通過發放消費券、綠色積分等途徑,鼓勵企業采取“以舊換新”等方式,引導消費者購買綠色產品。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這與當前正在積極推進的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形成共振。 此外,《意見》對區域發展重大戰略與綠色轉型有關的任務作出部署。比如,《意見》在“打造綠色發展高地”方面提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打造世界級綠色低碳產業集群。上述負責人表示:“在綠色轉型過程中,這能夠給相關省份和企業注入很大的信心。” 與此同時,該負責人表示:“針對一些技術,之前側重研發和探索,而本次文件則更多側重推進項目建設。比如《意見》提出,推進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