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 王健生
8月22日是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紀念日。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當下,對鄧小平同志最好的紀念,就是把他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鄧小平同志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者。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要按照中國的情況寫中國的文章”是鄧小平同志的一貫遵循。 改革開放之初,很多創舉舉措大膽突破了原有桎梏,引起很大爭議。鄧小平同志默許、支持或鼓勵、批準這種探索。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允許試一試、闖一闖、看一看,“對了,放開;錯了,糾正”。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劃時代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這一思想路線。 1979年,鄧小平同志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賦予了現代化以中國內涵。他還設計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為中國未來把準了大方向。 “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鄧小平同志指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核心是“堅持黨的領導”。他反復強調:“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保證黨的領導。我們之所以能經得起風浪,黨的領導是最根本的一條保證。” 改革開放后,隨著黨和國家工作中心向經濟建設轉移,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愈加凸顯。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進,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從經濟領域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朝著高水平方向持續邁進,市場體系和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更加健全,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再進一步,提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須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發展才是硬道理。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的任務很多,但根本一條就是發展生產力。”他強調要“把經濟建設當作中心”“利用機遇,把中國發展起來”“力爭隔幾年上一個臺階”。發展,過去是、今后仍是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 今天,堅持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必須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把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守正,才能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和制度的實踐探索和不斷推進,就是在繼承中發展、守正中創新的歷史過程。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繼續用好用足改革開放這個重要法寶。鄧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堅持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通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黨帶領人民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解決現代化建設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全面深化改革,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要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突出問題導向,在新的起點上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 一切偉大成就都是接續奮斗的結果,一切偉大事業都需要在繼往開來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