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 楊 禹
閩西有一片好山水,三明。前幾天,2024年全國生態日主場活動在這里舉行。與會者圍坐,熱議“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在綠色三明談這個話題,恰到好處。 三明有個常口村。2021年春天,全國首張林業碳票——編號“0000001”,在?诖灏l放。這個村的3197畝生態公益林,折算成了12723噸的碳減排量,賣出14萬元,村民人均分到150元。錢不多,但意義深遠!昂每諝饪梢再u錢”從此成為現實。 一地的林業碳票,要進入更大范圍市場,難度在于各地標準不通,互不認、難交易。三明與上海攜手,打通制度瓶頸,讓三明林業碳票進入上海碳市場。去年秋天,第六屆進博會主辦方購買了三明林業碳票1萬噸,用以抵消博覽會產生的碳排放。 三明有兩張票——林票和林業碳票。三明做了幾件讓廣大林農“很有感”的事——創新林權登記管理機制,讓林農切實感受到林權是自己的;創新林地規模經營機制,讓林農感受到搞林業可以賺錢;創新林木采伐管理制度,讓采伐由“林農自己說了算”;創新國有林場差異化績效薪酬機制,幫林農提升技術、提高經營效益;創新林業融資機制,幫林農解決“錢從哪里來”。 林農的感受被尊重,林農是改革受益者,也是參與者。 三明的空氣里,改革創新的“味道”很濃。這里的沙縣小吃遍及大江南北,這里的醫改、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都在全國領先。三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到三明考察調研,看的正是這三樣。 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為了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路徑,讓綠水青山的市場價值能算得出來、能交易、能變現,讓提供生態產品的地區和提供農產品、工業產品、服務產品的地區一樣,一步步走向現代化。 三年前,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今年5月,北京延慶、河北承德、黑龍江大興安嶺、浙江湖州、安徽黃山等地,成為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地區。讓綠水青山“變個現”的故事,正在各地生動書寫: ——浙江麗水,探索將生態產品所有權、使用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當地銀行以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為基礎,生態產品使用權、未來收益及環境權益為抵(質)押,發放“GEP貸”。 ——北京延慶,已連續9年開展GEP核算,給生態資源貼上“價格標簽”,并與生態補償掛鉤。 ——陜西商洛,挖掘秦嶺腹地的氣候生態資源,成立生態資產管理公司,發展“小木耳大產業”等生態產品與區域品牌,在生態系統“永續化”、綠水青山“可量化”、生態資源“金融化”等方面持續攻堅。 給綠水青山“變個現”沒那么容易,改革難度很大。堅持問題導向,正是破題之道。近年來,實踐中凸顯出“四個難”——“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怎么辦?在建立健全生態產品的調查監測機制、價值評價機制、經營開發機制、保護補償機制、價值實現保障機制、價值實現推進機制上,做改革文章。 六個機制,前兩個是前提與基礎,中間兩個是路徑與方法,最后兩個是保障與落實。 在兩萬多字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里,“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這句話雖只有12個字,卻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大改革任務。正在推進的生動實踐,給我們四點啟示—— 理念一變天地寬!熬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思想之源。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也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理念突破了,可忙的新事太多太多。 機制變革最有張力。讓綠水青山能變現,體制機制的建立健全格外重要。制度性的安排,才能給生態保護者以穩定預期,給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鋪就有效通道。 敢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生態產品變現,是個世界級難題。大江南北,新的突破此起彼伏,既不約而同,也各有特色。從答卷里,能看到規律性,也能看到多樣性。 風物長宜放眼量。呵護綠水青山,本就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之事。讓綠水青山能夠“有價變現”,歸根結底,是為了讓生態環境保護者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讓你我身邊的綠水青山,成為永續的“無價之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