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廣西北部灣港欽州港區碼頭吊車為貨輪卸載集裝箱。新華社
開欄的話
當前,中國經濟形勢備受世界關注。近期,一攬子增量政策加快出臺,不斷改善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面,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長期向好。 10月1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三季度經濟數據。今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4.8%,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經濟增速波動幅度不大,且都在預期目標附近。從三季度經濟數據中,我們看到,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和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7.5%、9.1%;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新三樣”為代表的綠色產業繼續保持兩位數的高增長。我們也看到,1~9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連續多個月下滑以后首次止跌回穩,筑底企穩的態勢正在呈現。 壓力和挑戰,始終與中國經濟穩中求進的發展軌跡相伴。黨中央的科學判斷和部署,正引領中國經濟迎難向前。從本期起,本報推出三季度中國經濟系列報道,從六組關系透視三季度中國經濟發展數據,多維視角感知中國經濟的動力和活力。
本報記者 | 楊 虹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949746億元,同比增長4.8%,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9月份,主要經濟指標出現積極變化,推動經濟向上向好的積極因素在累積增多。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強調要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泰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分析認為,今年前三季度,外需表現好于內需,內需動能中,9月投資與消費均有明顯改善。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郭磊則指出,9月單月內需數據出現較普遍的初步改善特征,或與最后一周政策密集落地的影響有關,尤其是財政在投資和消費領域的發力較為明顯。
擴內需促發展 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對“加快培育完整的內需體系”進行了重要部署: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建立政府投資支持基礎性、公益性、長遠性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健全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體制機制,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完善激發社會資本投資活力和促進投資落地機制,形成市場主導的有效投資內生增長機制。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減少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費,積極推進首發經濟。 作為拉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之一,投資在擴內需、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今年以來,各地各部門發揮政府投資引導帶動作用,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加快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持續擴大有效投資。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378978億元,同比增長3.4%。擴大有效投資離不開資金保障,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近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7000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已全部下達,用于“兩重”(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建設和“兩新”(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的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已全部下達到項目和地方,目前正在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和資金撥付。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進度,支持項目開工建設。 著手擴投資形成更多實物量,也成為各地的重頭戲。如廣東省下大力氣擴大有效投資,加快“兩重”項目實施,加速推進“百千萬工程”、制造業當家等重點任務的支撐性、標志性項目建設;遼寧省提出擴大有效投資,實施15項重大工程,加快推進新開工項目,做好項目謀劃儲備;山西省集大原高鐵、雄忻高鐵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加快建設…… 國家統計局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司司長翟善清日前表示,下階段,要統籌擴大有效投資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用好用足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加快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加大“十四五”規劃102項重大工程的推進力度,持續推進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深入落實大規模設備更新,加快推進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支持和鼓勵民間投資健康發展,促進投資平穩增長。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3%,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49.9%,拉動GDP增長2.4個百分點。鄭柵潔表示,針對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等問題,要把擴內需增量政策重點更多放在惠民生、促消費上。在消費方面,重點是把促消費和惠民生結合起來,促進中低收入群體增收,實施提振消費行動。加大對特定群體的支持力度;結合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推動大宗商品消費持續擴大;擴大養老、托育等服務消費。 為配合以舊換新政策,充分放大乘數效應,進入10月以來,多地派發新一輪消費券。從效果來看,在消費券的拉動下,各地"真金白銀"促進當地特色經濟的發展,有效拉動了內需。 "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是世界經濟發展的穩定器和動力源,既是"世界工廠",也是"全球市場"。近年來,包括比爾·蓋茨、馬斯克、庫克在內的上百位跨國企業家帶著投資意向紛紛訪華,中國市場巨大的消費潛力促使外資企業不斷"回流""加倉"中國。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 業內人士表示,在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和愈發完善的產業體系吸引下,越來越多的前沿制造企業和消費企業意識到中國不僅是市場所在,同樣也是投資的新增長點,"投資中國"正變得更加多元和深入。 9月8日,第二十四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以下簡稱"投洽會")在福建廈門拉開帷幕。同日,外商投資政策迎來重大政策利好,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聯合發布《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4年版)》(以下簡稱"《負面清單》"),將自2024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負面清單》充分彰顯出我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的堅定意志和決心,進一步提升了外資企業深耕我國市場的信心,對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持續推動產品和服務供給升級,更好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季劍軍認為。 10月20日,今年首列"中歐班列--進博號"抵達上海,滿載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展品的班列從德國發車,途經波蘭、白俄羅斯、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經阿拉山口鐵路口岸入境,全程運行11000多公里,承運的貨物主要為化妝品和機械設備。 "中歐班列--進博號"已成為歐洲各國展品參展進博會的重要運輸方式。作為海外市場嫁接國內市場的絕佳機會,進博會實現了從展品到商品的溢出,發揮著強大的磁場效應,吸引了大量來自世界各地各行業的優質企業和產品"走進來"集聚,對接國內龐大的消費市場,極大豐富國內消費市場容量,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外國展商變成了"貿易商""投資商",進博會始終與中國新發展格局同頻共振。
穩外需強韌性 中國投資利好世界
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2.33萬億元,同比增長5.3%,歷史同期首次突破32萬億元,顯示出中國外貿的強韌性。 作為中國外貿的"晴雨表"和"風向標",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以下簡稱"廣交會"),是我國歷史最長、層次最高、規模最大、商品種類最全、成交效果最好的綜合性國際貿易盛會,也是全球采購商尋找商機和技術突破的窗口。第136屆廣交會于10月15日~11月4日在廣東廣州舉辦,超過100萬件體現高端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品涌現,彰顯"中國智造"向"中國創造"升級的實力。臺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外品牌部部長熊曉艷表示,境外新采購商對"中國智造"電動車十分青睞,拉美、歐洲等地區的訂單,有超過60%來自廣交會。 中東地區近年來成為科技企業出海熱點,蘊含著大量市場機遇。海灣信息技術展始辦于1980年,是阿聯酋迪拜舉辦的"全球第三大、中東第一大"的信息技術展。10月14日,北京海淀19家科技企業跟隨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展團亮相第44屆海灣信息技術展,展示光譜相機、空氣制水機、AI視覺秤等高科技產品。北京睿呈時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帶來了自主研發的數字孿生平臺產品Deep Twin,可覆蓋油氣資產建設運營和智慧城市等多場景應用。睿呈時代展臺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去年企業跟隨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前往中東對接資源,看到了商機,已經籌備在中東設立分支機構。" 幫助企業穩訂單拓市場是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的重要一步。近兩年,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等地紛紛采取舉措,由政府帶隊組織企業家"出海",助力企業獲取新訂單,開拓海外市場。據山東省貿促會介紹,今年10月已組織130余家山東企業參加阿曼國際建材五金及輪胎汽配展,11月將組織企業參加在尼加拉瓜舉辦的第十七屆中國-拉美企業家高峰會,明年2月計劃組織200家建材、制造業等領域的企業出訪沙特、阿聯酋,舉辦國際建材汽配展。 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和國家外匯管理局9月24日聯合發布《2023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中國對外投資規模繼續保持世界前列。2023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2.96萬億美元,連續7年排名全球前三,對外投資大國地位日益鞏固;境外企業覆蓋全球超過80%的國家和地區,總體經營狀況良好;互利共贏效果顯著,中國投資助力當地經濟發展作用日益凸顯。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增長不僅反映了國內各類主體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積極成效,也為吸收中國投資的東道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促進了全球貿易投資的融合和可持續發展。"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賈寧說。
推動新全球化 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2024國際投資論壇發布《中國雙向投資報告2024》顯示,2023年,中國雙向投資量穩質升、亮點突出,繼續保持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地位,對外直接投資居全球第三位。"中國雙向投資增長為世界注入了更多的穩定性和新動能,同時世界經濟在改善,也為中國的雙向投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良好的環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羅雨澤表示。 數據顯示,本屆投洽會期間,共有688個項目達成合作協議,達成多個"首次":首次舉辦全球發展合作展;首次設置中國對外投資合作專區,展示"中國投資"和"中國建設"的發展成就;設置"絲路海運"展示專區以及1萬平方米的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展區,為擴大國際投資合作提供新機遇、注入新動能。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燕生在投洽會期間表示,中國過去4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歷了從離岸制造到在岸制造、再到全球制造的轉變。下一步,對中國的新投資促進,重點還是要推動新全球化的前行。而新全球化的前行一方面體現在"引進來",另一方面則體現在"走出去"。 從累計增速看,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出口、進口都實現了增長,進出口總值創出新高,各季度都超過10萬億元,這在歷史同期也是首次。 業內人士指出,內外需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以及國內國際雙循環,從來都是不可或缺的,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發揮著不同的作用,關鍵是如何在動態的平衡中盡可能趨利避害。我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擁有強大生產能力優勢,從需求與供給兩方面展現了經濟發展潛力,讓"系統落實一攬子增量政策"更有基礎、更有保障。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黨委書記王鐳撰文指出,我國每年進口大量優質消費品、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和能源資源,既滿足了產業升級的需要,也滿足了消費升級的需要。通過擴大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和技術,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我國能夠更好地利用全球市場和資源,提升自身的經濟實力和競爭力。要在開放條件下發揮巨大內需潛力,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更可持續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