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林地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82.7%,森林覆蓋率達77.12%。作為全國首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市,三明市立足于生態優勢,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森林康養、林下經濟等生態型產業,不斷拓寬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通道,探索用“綠”轉型、靠“綠”取勝、以“綠”生金的發展新路。圖為三明市泰寧縣上清鄉崇際村。新華社
本報記者 | 張海鶯
銀棉金稻千重秀,丹桂黃菊萬徑香。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司在“黔東門戶”貴州省銅仁市組織召開全國生態綜合補償工作現場會。會議旨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做好《生態保護補償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宣傳貫徹落實,總結推廣生態綜合補償典型經驗做法,安排部署下一階段工作。 “在《條例》的基礎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將生態綜合補償作為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重要抓手,加大力度,推動生態綜合補償向縱深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司相關負責同志在現場會上表示。 會議期間,參會代表實地調研了銅仁市江口縣在推進生態綜合補償工作中實施的生態保護、產業轉型、旅游發展等多個示范項目。大家考察學習拓思路、交流互鑒取真經、總結經驗話未來。
考察學習拓思路
古語云“黔中各郡邑,獨美于銅仁”。 殷實的“生態家底”始終是銅仁最大的優勢和核心競爭力。江口縣太平鎮云舍村、民和鎮淫羊藿標準化育種育苗基地、貴州銅仁貴茶茶葉股份有限公司、農夫山泉貴州梵凈山飲用水有限公司……兩組線路、7個調研點位,參會代表們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聽一路議,實地感受銅仁推動生態綜合補償向縱深發展所交出的高分答卷。 “我們牢牢守好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堅持生態保護和旅游發展有機統一。”江口縣委書記曹勇介紹說,一方面,堅決當好生態衛士,全力守好生態安全底線。 調研組一行來到被譽為“中國土家第一村”的云舍村,一個青山綠水環抱的古樸村落。從前,村里的群眾靠上山砍竹造紙、編制竹制品、上山打獵、河里捕魚、種田務農等傳統農業解決溫飽,群眾就業渠道較少、收入較低,也對附近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生態綜合補償試點開展以來,江口縣被列為全國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2021年獲得中央預算內支持資金3000萬元,撬動社會資本投入1.27億元,完成對云舍村水系梳理和土家七坊、土家五館、演藝場旅游業態提質改造和文旅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云舍村通過綠色轉型,有效提升當地生態旅游經濟補償功能,徹底改變了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且較為原始粗獷的傳統發展方式,帶動更多云舍村民端上“生態碗”、吃上“生態飯”、走上“致富路”,切實將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變成了經濟優勢、發展優勢。 好生態出好茶,江口縣把附加值高、用途廣泛、前景廣闊的抹茶產業作為主導產業來培育,成為“世界抹茶超級工廠”。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江口縣建成生態茶葉基地16.08萬畝,提質改造生態抹茶基地3萬畝,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帶動全縣抹茶產業快速發展。同時,公司帶動全省22個區縣61家聯盟茶企發展,輻射茶園14萬畝,開發“抹茶+”系列旅游商品50余個,年銷售額5億元以上。直接帶動當地就業1.52萬人,實現人均增收4330元以上。 “‘江口模式’即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通過發展生態旅游、實施公益林補償、開展重點生態區位人工商品林贖買等,持續拓寬‘生態美’向‘旅游旺’‘經濟興’‘百姓富’轉化路徑。‘江口模式’的成功,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生態旅游的良性互動,為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曹勇表示。 記者跟隨調研組一行,來到位于江口縣的農夫山泉貴州梵凈山飲用水有限公司。公司已建成國家級“綠色工廠”和3A級工業旅游景區,年產值達10億元以上,帶動300余人穩定就業。 江口縣地下水資源儲量達4.5億立方米,有1億多立方米的冷水資源蓄水量,全部為II類以上水體。依托豐富優質的水資源,如今的江口做起了大自然的“搬運工”。除了農夫山泉,還引來了屈臣氏、德心水等一大批知名水企業落戶,水產業已成為江口縣發展主導產業之一。 如今的銅仁,不斷拓寬“兩山”轉化通道,讓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生態財富轉化為經濟財富。“走出了一條青山有‘價’、綠水含‘金’的路子。”銅仁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董亮說。
交流互鑒取真經
現場會上,座無虛席。參會代表目標一致,致力于筑牢綠色發展底色,研究和探討生態綜合補償有效形式和實現路徑。各地積極求解作答,也給出了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解題思路。 一種思路是加快推進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推動水質環境持續好轉。 海南保亭縣與三亞市、陵水縣開展赤田水庫流域綜合治理,簽訂生態保護補償協議,實行“季度核算、年終結算”的補償方法,形成合力解決水源地保護問題。 云南香格里拉市建立金沙江流域(迪慶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與德欽縣、維西縣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實現流域上下游環評會商及環境污染應急聯動。選擇金沙江干流一級支流為考核斷面,以“雙向考核”的方式考核清算資金,穩定保持金沙江干流香格里拉段及其主要支流的良好水質,推動形成金沙江流域保護治理長效機制。 另一種做法是不斷加快綠色產業轉型發展,優化地區產業結構。 甘肅迭部縣2020年被國家發展改革委確定為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在生態綜合補償項目的有力帶動下,積極籌措社會資金加快發展生態旅游、中藥材種植等特色產業,實現產業結構提檔升級。 貴州江口縣深入推進農旅、工旅、景城融合發展。其中,建立生態補償支持鄉村旅游發展機制,投入資金8000余萬元,大力發展云舍、壩梅等民族文化、紅色文化生態鄉村旅游,建成鄉村旅游重點村鎮18個,年接待游客100萬人次以上。 同時,記者在會場還了解到,不斷提高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化、法治化水平,也是多地努力的方向。 江西積極推進省級生態保護補償立法,不斷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其中,《江西生態保護補償條例》連續3年被納入江西省立法重點調研項目,形成地方立法思路框架;深入開展生態保護補償立法論證和調研,力爭明年出臺江西省生態保護補償專門法規。
總結經驗話未來
“生態綜合補償的核心要義就是以綠色發展帶動生態保護,這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一項重要舉措。”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司相關負責同志強調。 會議指出,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2019年啟動實施生態綜合補償試點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要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以發展促保護、以轉型謀轉變,推動重點區域不斷創新生態保護補償資金使用方式,管好用好各領域補償資金,加快產業綠色轉型,提升重點地區自我發展能力。 會議強調,《條例》的出臺,為推進各領域、各層級的補償工作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在《條例》的堅實基礎上,各部門、各地方要形成合力,持續抓好生態綜合補償工作,創新補償資金使用方式,加大對生態保護主體的正向激勵。要加快研究設立生態保護補償基金,以市場化手段拓寬補償資金的籌資渠道。要聚焦重點區域和領域,著力打造精品項目,推動地方綠色轉型發展。 記者在現場會上了解到一組數據,2019年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累計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22.5億元,支持20個省份106個重點項目實施,有效帶動地方和社會投資近百億元,新增5萬個就業崗位。從5年的實施效果看,通過中央預算內投資等政府資金引導,有效帶動社會資金投入,不僅解決了當地群眾的就業增收,實現了產業結構的提檔升級,更重要的是轉變了當地過度利用自然資源的生產方式,推動地方將外部補償轉化為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能力,實現了“發展一小片,保護一大片”的目標和“輸血式”補償到“造血式”補償的轉變。 青山有“價”,綠水含“金”。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之筆的描繪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正在美麗中國徐徐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