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程暉
適老化的個性房間改造、在家就可以做康復治療的家庭醫療器械、內服加外用的養生保健品、可以安放輪椅的商務車……在第七屆進博會展館之中,涵蓋衣食住行娛的各種“涉老展品”吸引眾多目光。 數據顯示,前六屆進博會養老康復及輔助產品成交額累計達3.48億美元,巨大的市場前景讓越來越多的目光聚焦“銀發經濟”這一領域。有報告預測,到2035年,中國銀發經濟規模有望達到30萬億元人民幣。 2024年11月6日,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聯合國人口基金共同主辦的第七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以下簡稱“虹橋論壇”)“共享銀發經濟:老齡化社會的新機遇”主題論壇在上海舉行。本次論壇聚焦銀發經濟開放合作與創新發展,共商共議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助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思路、新路徑,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
人口老齡化帶動新機遇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97億,占總人口的21.1%,預計到2050年將達到近5億,老齡化將伴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全過程。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約2.2億,占比達到15.4%,這意味著中國已經步入中度老齡化階段,老齡化速度在全球處于較高水平。 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具體提出了4個方面26項舉措,加快銀發經濟規模化、標準化、集群化、品牌化發展,如圍繞助餐服務、居家助老服務、老年健康服務、養老照護服務、老年文體服務、擴大產品供給、推進產業集群示范、智慧健康養老、康復輔助器具等提出可操作性的解決方案。這是國家出臺的首個支持銀發經濟發展的專門文件,因此,2024年也被行業內稱為銀發經濟元年。 受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劉蘇社委托,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司司長劉明在會上致辭。他表示,中國將發展銀發經濟作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方向,圍繞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加快培育潛力產業,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持續優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增強產業發展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面對銀發經濟新機遇,國際社會應加強溝通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鞏固互利共贏的合作紐帶,堅持創新驅動的發展路徑。 商務部黨組成員、部長助理唐文弘在致辭中表示,商務部將加快建立服務消費政策體系,推進家政服務提質擴容,促進健康養老產業供需對接,擴大銀發經濟雙向投資合作,積極推動銀發經濟發展,更好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發展。 “中國幅員遼闊,老齡化程度區域不均衡,‘先老’地區能夠提供充分的市場空間,‘后老’地區具有更多的儲備和騰挪空間。因此,中國有基礎、有條件、有優勢發展銀發經濟。”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張平認為,銀發經濟是促進民生事業與養老產業協調發展的新動能,能夠滿足人民群眾“衣食住行用、康養文旅服”等多層次多樣化產品和服務需求,推動全齡人群提高思想認識、增強老年儲備、享受樂齡人生,能夠成為中國特色應對人口老齡化和有力有效助力宏觀經濟的綜合支撐。 中國社科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蔡昉表示,應主動運用和整合公共政策體系,統籌公共資金使用方向,重新配置存量資源,有助于在積極應對老齡化中促進銀發經濟發展。
我國銀發經濟新動能加快培育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已經建成各類養老設施40.4萬個,養老床位823萬張,養老服務資源不斷向老年人聚集。老年健康管理、醫療和照護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8.6歲,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城市能力指數報告(2024)》在論壇上同步發布。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張宇賢詳細解讀了這份報告,他表示,我國在銀發經濟重點領域取得積極進展。一是急難愁盼需求進一步滿足。各城市基本實現了老年人“三項補貼”制度、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制度的全覆蓋。二是專業照護能力不斷提升。硬件方面,新建居住區配建養老服務設施達標率進一步提高到87.2%。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達到58.9%,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兩證齊全的醫養結合機構數達到7881個,同比增長12.8%。軟件方面,銀發經濟人力資源培養加快推進,養老護理員技能培訓有序開展、培訓人次同比增長1.6%,養老服務相關專業招生規模超過6萬人。三是銀發經濟新動能加快培育。各城市在夯實基本養老服務的基礎上,利用市場化思維、產業化手段促進銀發經濟發展的共識進一步形成。各地設立多種形式的銀發經濟產業園區近10個。以智慧健康養老、抗衰老、人形機器人為代表的前沿科技在銀發經濟領域加快試點示范。 上海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一級巡視員陳石燕介紹了上海推動銀發經濟的實踐探索。她表示,上海從2017年開始試點長期護理保險,目前支付范圍已經覆蓋到居家、社區、機構等養老場景,并已探索長三角養老機構的結算。長護險制度的深入實施既減輕了剛需老人費用負擔,也極大地促進了該市專業照護機構的發展。同時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和運用,為全面推動智慧養老提供有力的支撐。總體來看,上海在養老照護服務、康復輔具、適老化改造、智慧養老、老年教育、老年旅游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養老產業總產出逐年提升。
增進國際交流共創銀發紅利
“圍繞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需求,中國加快培育潛力產業,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持續優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增強產業發展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劉明表示,面對銀發經濟新機遇,國際社會需要加強溝通,增進交流,創新路徑,把好事辦好。中國愿與各方建立雙邊、多邊合作機制,取得更多務實成果,貢獻更多中國力量;立足老年人需求和全生命周期準備,持續擴大開放,促進優勢互補,加強人員、技術、標準等方面的軟聯通,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支持人工智能、生物技術、可穿戴設備等科技向養老領域延伸,全面提升產業能級,進一步深化聯合研發、技術應用、人才培養等國際合作,釋放更多創新活力。 聯合國人口基金亞太區域主任皮奧·史密斯認為,“銀發經濟”是社會的重要資產。根據最近的研究,潛在的銀發人口紅利非常可觀,能夠促進亞太區域許多國家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通過投資老年護理行業,政府可以提高女性和男性的勞動力參與率。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認為,應對人口老齡化需要借科技力量、激勵增加年紀更大一些人能夠自愿地參與工作等來持續提高生產率,制造業、農業等領域的一些工作可能會消失,相關人口可以進入與銀發經濟有關的服務,推動服務業實現更大的發展。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東北亞地區首席代表小野寺修表示,日本于2000年開始實施長期護理保險制度,40歲以上的人可以繳納這一保險費用,需要長期護理的人在接受家庭護理或老年人福利設施的機構服務時,原則上可獲得90%的費用補助,可以通過保險費來支付。適用該制度的人必須向政府提出申請,并被認定為需要長期護理的人。到2023年,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總費用達到11.5萬億日元。在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的背景下,日本養老產業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護理機器人和信息通信技術設備等技術的使用發揮了重要作用。他期待今后中國企業與日本養老院在這些領域開展交流。 “德國有老齡化應對的策略和健康管理技術等方面經驗,可以為中國的探索提供參考。中國龐大的人口規模和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也為德國企業帶來了機會。非常期待看到德中雙方在聯合研究、產業合作、技術創新等方面取得新的進展。”德中衛生組織副主席馬庫斯·菲木談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