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來,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不斷推進泜河生態涵養工程,以“防洪、生態、文化、宜居”為功能定位,打造河暢、水清、景美的良好生態環境,促進城鄉人居環境的改善。圖為初冬的隆堯縣亦城村泜河。新華社
本報記者 | 陳薈詞 張晶
為科學有序推進“三北”、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交流各地工程建設經驗,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司近日在湖北省十堰市組織召開全國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建設培訓班暨現場會。 記者從培訓班上獲悉,經過持續多年的努力,我國自然生態系統狀況呈穩定向好趨勢,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在世界上率先實現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雙減少”;自然保護地和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分別穩定在全國陸域國土面積的18%和30%以上,實現了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我國森林覆蓋率提高到了24.02%,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
“一泓清水永續北上”
十堰,碧水環繞、青山連綿,浩浩漢江依山而行、穿城而過,在丹江口與丹江之水相匯。這里便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區。 60多年來,十堰切實履行“守井人”職責,筑牢水源地生態安全屏障,確保一庫碧水永續北送,潤澤京津冀豫26座大中型城市1.08億人民,已成為沿線城鄉供水的生命線。目前,“南水”已占北京城區供水的70%以上,天津市主城區供水幾乎全部為南水,華北地區淺層地下水水位持續回升,永定河、白洋淀等一大批河湖重現生機。丹江口水庫水質長期保持在Ⅱ類以上,被中國環境科學組織評為首批“中國好水”,農夫山泉增設生產線,燕京啤酒、北冰洋等建設投產,王老吉、百歲山等即將落地,“源頭活水—純凈水—功能飲料—食品加工”一體化產業集群崛起。今年8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勉勵丹江口庫區環保志愿者,對保水護水成效予以充分肯定。 隨著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增發國債森林草原防火阻隔系統等項目的實施,丹江口庫區生態環境日趨向好。十堰市林地面積2922.39萬畝,森林面積2549.63萬畝,均居全省第一;森林覆蓋率71.82%,森林蓄積量11865.43萬立方米,均居全省第二;該市物種豐富度位居全省前列。 培訓班上,國家發展改革委農經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培訓選擇在十堰市召開,主要是近年來湖北省和十堰市以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為抓手,搶抓增發國債等發展機遇,全面推進生態保護修復重點項目建設,著力提升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管理能力,在項目建設成效、全流程管理等方面有很多經驗做法,值得系統總結和全面推廣。 十堰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張澍表示,十堰市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國家戰略性水源地、重要生態功能區,將以此為窗口,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回信時的殷殷囑托,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堅定不移把保水護水擺在壓倒性位置,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之路,著力提升丹江口庫區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
“火焰山”成了“花果山”
培訓期間,參訓人員在丹江口庫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生態綜合治理、十堰市國債森林防火生物阻隔帶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點參加了現場教學。 火焰山項目片區位于十堰市丹江口市石鼓鎮白石河流域337省道邊,處在丹江口水庫“臨水1公里”生態紅線內,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正如其名,這里曾是一片嚴重石漠化的“火焰山”,土層瘠薄,水土容易流失,樹木難以生長,造林護林十分困難。為保護好丹江口庫區核心水源地,十堰市將火焰山片區納入2023年度丹江口市雙重項目退化林修復實施地塊。該片區工程營造林面積13609.4畝,小型水利水保措施62處,工程投資1023.46萬元,其中中央預算內投資913.06萬元、地方投資110.4萬元。 調研組一行來到一處山脊上,放眼望去,不遠處的一片柑橘林已到了成熟的季節。據介紹,近年來,“火焰山”通過前期的石漠化綜合治理、退耕還林和近年來的重點區域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探索出了“挖窩+移土+砌石”的石漠化治理經驗。與此同時,周邊群眾在發展柑橘和油橄欖產業中得到增產增收,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昔日的“火焰山”披上了綠裝,搖身一變成了“花果山”。 近年來,國家對生態領域的投資支持力度空前加大。據介紹,在國家發展改革委直接安排的中央投資上,“十二五”期間林草生態領域中央預算內投資總規模為569.8億元,“十三五”期間大幅增長到了998.2億元,而“十四五”前四年,已經通過中央預算內投資、2023年增發國債、今年的超長期特別國債安排資金1598.1億元。“除了直接安排的投資,我們還積極支持將生態保護修復作為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政策性開發性金融的重點支持領域,對符合條件的相關產業類項目,可以通過這些渠道予以支持。”國家發展改革委農經司有關負責人表示。 在國家發展改革委的大力支持下,十堰市環丹江庫區重點火險區生物阻隔系統建設項目開工建設,項目總投資22030.21萬元,其中增發國債資金19251萬元。其中,牛河林區牛家河村黑石山森林防火生物阻隔帶項目點位于牛河林區公墓東側,為防止祭祀用火引發山火,十堰市將其列入項目范圍。為保證項目建設質量,每天會對施工現場進行巡護,每月進行一次實地無人機飛行核查和前后數據對比。項目實施后,可將山火有效控制在隔離林帶內,起到阻隔山火蔓延、切斷火源的作用。 記者從培訓班上獲悉,截至目前,湖北省2023年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項目中央預算內投資完成率達到100%;增發國債資金完成率達到95.12%,國債資金支付率達到67.3%。 “湖北按照《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要求,實施了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項目,以流域為單元,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42.11%,濕地面積達到2620.35萬畝,在維護生態安全、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湖北省發展改革委負責人表示。
各地交流新成效新經驗
“近年來,全國發展改革農經系統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切實加大政策統籌、投資支持、機制創新、項目監管力度,會同有關部門深入推進三北工程、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設,取得積極成效,也積累了很多有益經驗。”國家發展改革委農經司有關負責人表示。 培訓班上,內蒙古、陜西、新疆、湖北等地作了典型發言,遼寧、江西、山東等地也提供了典型案例供交流學習。國家林草局專家就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管理進行了專題輔導。 橫跨“三北”地區的內蒙古,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同時也是我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為集中、危害最為嚴重的省區之一,境內分布有“四大沙漠”和“四大沙地”。“我區將新能源開發與防沙治沙有機融合、一體推進,深入實施了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實現了增綠、增能、增收一舉多得。”內蒙古自治區發展改革委農經處副處長張麗娟表示。 陜西結合自身地形地貌特征,在關中平原主要是以林養水,維持區域生態平衡;在陜北黃土高原地區主要是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推動區域植被恢復,強化防風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養能力;在陜南秦巴山區主要開展退化林修復,優化林分結構,提升森林質量。陜西省發展改革委農經處處長孫越鑫表示,通過持續推進,陜西“一山兩河”生態系統持續向好。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發展改革委農經處處長王虎表示,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以鎖邊為重點,突出綠洲外圍風沙危害區、重要設施沿線保護,布局“一圈、兩區、三線”主戰場。具體來說,“一圈”,圍繞沙漠邊緣,重點對林草濕空白區、綠洲外圍風沙危害區實施光伏+治沙、工程固沙、生物治沙鎖邊。“兩區”,在受上下風口影響的10個縣域風沙危害區,實施營造防風固沙林網林帶、種植林果等;在沙漠中的15個自然保護區(地),實施工程固沙、生態修復等,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三線”,環塔克拉瑪干沙漠鐵路線,南北貫通的公路線,葉爾羌河、和田河等5條河的河岸線,實施草方格、退化林草修復、引洪灌溉等,鞏固提升寬0.15公里~22公里、長7710公里的防風固沙阻隔帶。 “大興安嶺冬季漫長,有效施工期僅有4~5個月。”大興安嶺林業集團黨委常委、副總經理許曉光表示,在此情況下,深入實施“準備之冬”行動,變“冬閑”為“冬忙”,提前做好新建、續建項目前期手續辦理和施工要素保障,逐一制定任務書、時間表、路線圖,確保第一時間開復工。 會議分析研判了當前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形勢和問題,強調要進一步提高加強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切實履職盡責,抓好項目儲備和前期工作質量,抓好計劃執行和事中事后監管,抓好深化改革和重大政策預研,抓好“十四五”收官和成效總結評估,推進各項任務落實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