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王保玲 牛司強 記者高楊報道 峽山生態經濟開發區(以下簡稱“峽山區”)位于山東省濰坊市,是全國唯一同時擁有“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兩塊金字招牌的開發區。近年來,該區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努力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融合實施,以機制創新、體系創新、模式創新,加快推進總量77.36兆瓦的國家整縣分布式光伏試點項目,開辟了一條農村綠色低碳清潔發展新路徑。 創新“四個一”工作機制,實現推進質效最優化。峽山區堅持頂層設計,集聚力量加快推進國家整縣分布式光伏試點項目,引領農村綠色低碳清潔發展新風尚。 堅持一個專班統籌調度。成立由區黨工委、管委會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各街道和有關工作機構、派駐機構以及相關企業主要負責同志任組員的工作專班,統一調度推進國家整縣分布式光伏試點項目,實現一體規劃設計、一體推進落實,凝聚了工作合力。 堅持一個方案統一實施。聘請第三方對全區可裝機資源進行實地摸底,基于資源稟賦,科學編制全區國家整縣分布式光伏試點項目實施方案,明確“示范先行、分批落地”工作思路,首批6.4兆瓦的黨政機關、園區廠房等區域屋頂安裝并網工作目前已完成,第二批33.6兆瓦的農村屋頂、道路、溝渠、廣場、空閑宅基地等區域安裝并網工作進入收尾階段,第三批21.8兆瓦項目、第四批15.56兆瓦項目正在壓茬推進。 堅持一個企業主導建設。通過招投標,擇優確定業內龍頭企業華電濰坊公司為主要建設方,對光伏試點項目開發建設進行統一設計、施工,項目標準、質量以及后期運營維護更有保障,群眾更加信賴。 堅持一個標準統一規范。嚴格按照統一的技術標準開展建設,針對屋頂光伏板傾角積灰影響發電效率的問題,創新安裝排水排泥夾,被業界廣泛采用推廣。對道路光伏板的支架,統一選用預應力高強度灌注樁,高度保持在4.3米以上,在保障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的前提下,達到整齊劃一的美觀效果。 創新“點線面”分布體系,實現資源利用最全化。在充分利用黨政機關、公共建筑、園區廠房、農村民房屋頂資源的基礎上,峽山區深度挖掘農村空閑資源,創新“點線面”分布體系,實現了資源利用最全化。 以屋頂為“點”,連點成線。綜合考量全區變電站、變壓器以及線路承載力,確定在57個村、500余戶村民屋頂建設分布式光伏電站,村“兩委”組織動員廣大群眾積極參與,通過村民代表大會確定實施方案,將一個個點串連成線,形成規模效益。 以道路、溝渠為“線”,織線成面。創新探索道路光伏、溝渠光伏,在不增加占用土地資源的情況下,將農村道路、溝渠罩上光伏板,并在道路光伏上安裝照明燈籠等,讓農村道路有了遮風擋雨棚,道路、溝渠織線成面,提高了農村空閑資源利用率。 以廣場、廢棄宅基地為“面”,連面成體。在廣場、廢棄宅基地上面鋪設光伏板,下面改造成為舞臺、停車位等,并安裝電動車充電樁等服務設施,讓廣場、廢棄宅基地成為具備娛樂、泊車、充電等立體功能的公用設施。 創新“實用性”用能模式,實現綜合效益最大化。峽山區精準測算企業、村居的生產生活用電量,按照光伏“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原則,合理設置變電站,切實提升光伏電能就地消納能力,通過全域農村的高效清潔用能,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最大化。 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通過創新“點線面”分布體系,各光伏村的集體經濟年收入可達到20萬元以上,戶均年收入可增收2000元以上、相當于3畝農田的年收入。農村日常澆地、照明等生產生活用電基本實現自給自足,用電價格更低廉。 實現生態效益最大化。項目分四批全部建成后,年均發電量約9300萬千瓦時,每年可減輕排放溫室效應氣體CO2約83100噸、大氣污染氣體SOx約2100噸、NOx約260噸,全域實現低碳、零碳甚至負碳,農村炊事、取暖、農業用散煤將基本清零。 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光伏村讓廣大村民過上了綠色低碳的光伏生活,在光伏道路、廣場上,群眾白天可以趕集活動,夜晚可以休閑娛樂,光伏停車場可以免費停車、充電,讓農村生活更加便捷、豐富。 據悉,峽山區將進一步探索“光伏+文旅”“光伏+花卉”“光伏+果蔬”等復合型開發利用模式,全力打造現代化生態田園城市,為全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