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賢城景一角。張朝登/攝
蔡倩雯 本報記者 | 鮑筱蘭
村美業興百姓富,是鄉村振興戰略對老百姓許下的莊嚴承諾。 奉賢五屆區委六次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上海市奉賢區委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爭當農業農村現代化先行者、城鄉融合發展排頭兵的意見》,把鄉村振興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為奉賢建設具有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特點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勾勒了“任務書”和“施工圖”。 在奉賢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圍繞“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奉賢各街鎮就下好鄉村經濟的“先手棋”,筑牢鄉村振興的“硬支點”使出渾身解數。奮戰在鄉村振興第一線的工作人員更是實事求是、“吃透”政策、“用好”資源。
“青山綠水”激蕩美麗鄉村“源頭活水”
緊鄰黃浦江畔,與閔行隔江相望,這里是莊行鎮浦秀村,也是莊行郊野公園的核心區域,近年來,一路斬獲了“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和“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稱號,踏足在城與鄉的連接點上,找尋全新發展空間。 浦秀村被綠樹與花海環繞,村里的每條主干道都是黑色公路,順暢連成環線。以前的浦秀村宅前屋后亂堆物,鄉村道路狹小,村民出行交通不便;如今形成了四通八達、毛細血管全面貫通的村內外道路,也助推市區游客來這里踏青、賞花、垂釣、取景,感受鄉村閑游的舒暢與便利。 把“美麗鄉村”轉化為“美麗經濟”,依托現有生態資源實現產業發展,是浦秀村正在思考的問題。以產業興村,以產業富民。地處“π”型農藝公園核心區,這座沒有“圍墻”的公園,為浦秀村總部經濟的建設開啟了一扇大門。在奉賢區屬國企交能集團、開倫集團等大力支持下,浦秀村著力深化“三塊地”改革,2019年啟動農民進城鎮集中居住后,保留宅基地招攬品牌導入,打造庭院總部。同時,對村內多塊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進行重新規劃,引入工商資本,擇優發展總部經濟,揭開了鄉村振興的序幕。
“鄉村+”點燃鄉村振興新引擎
“我們的目標是打造奉賢標準房車營地。”泊林玖房是第一批入駐浦秀村的民宿,其主理人高昱天第一次來到浦秀村時就萌生了在這里建營地的念頭:“從徐家匯過來只要約半小時車程,而且這里的環境是絕對的加分項,開門就是涵養林。”然而身邊的很多朋友卻紛紛勸他,“還是偏僻了點”“創業要去市中心”……但高昱天很“固執”,今年4月10日,他的民宿加戶外營地正式開業。 事實證明,高昱天“賭”贏了,近年來火爆的“露營熱”帶動了民宿房間經常被市區客人“包圓”。不僅如此,高昱天還引進了房車的全產業鏈,包括戶外營地、房車停放點、房車零部件配置……這些讓古樸的江南村落有了別樣風情。“我們村里給他們提供平臺,也借助他們的效應吸引更多品牌導入。”在浦秀村黨總支書記、主任黃蕾看來,雙方是相輔相成的互助合作,借助彼此的優勢共同為鄉村注入活力。 開園時火爆的人流也為管理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與其他郊野公園不同,莊行鎮郊野公園沒有第三方運營,全靠大家集思廣益想法子。瞬時人流一多,停車、保潔等都面臨著壓力。黃蕾表示,目前村里在雙休日、節假日開辟了臨時停車點,也安排了工作人員進行有序引導,“現在亟待解決的是業態,一方面要植入更豐富的產業,一方面也提供更好的服務給游客。” 正對著桃花廊廡的三棟小洋房,目前已經計劃開設文化中心、五星級民宿和康養中心。來自中國臺灣的周武和當地的村民打成一片,開門見桃花的環境、優越的地理位置,浦秀村的“人、事、景”讓他陶醉。“我愛臺北,更愛奉賢。”周武欣喜地表示,他受九棵樹啟蒙,希望把這里也打造成為休閑文化生活新地標。
田中筑“城”寫就鄉村產業“致富經”
室內是洋氣的裝修,一群年輕的“00后”“90后”正在伏案工作,看上去像是踏入了市中心的高檔寫字樓,然而打開門卻是錯落有致的院落和大片的田野……近些年,南橋鎮江海村的“三園一總部”、良渚文化遺址展示館、智慧管理中心、大棚美術館等項目紛紛亮相,讓這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底蘊的古老村莊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煥發新生機,繪成一幅“春和景明”“產業興旺”的鄉村新圖景。 江海村總部經濟項目位于滬杭公路南莊路口,叫作“江海蜂巢”。2018年,南橋鎮在周邊打造了一處碎石地公園,村黨總支書記、主任顧春鋒彼時剛剛上任。他回憶道:“公園造得那么漂亮,周邊卻是臟亂差,跟公園環境格格不入。我當時就想,一定要通過改造讓這里變整潔,讓宅基地發揮更大的價值。” 顧春鋒和村“兩委”班子做了大量工作,一遍一遍地向村民承諾:“把房子流轉出來,你拿租金我來建設,村子變得更美,村民收入也能增加。”在村落的建設上,村民們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終成就了現在的江海村。這里有煥然一新的老宅、干凈整潔的道路、落英繽紛的桃花,老百姓也有了固定的房租收益。
“北雁歸來”領銜鄉村經濟“領頭雁”
在“江海蜂巢”這一優質企業聚集地,上海翼梟航空科技公司是村里第一批落戶的科技企業。該公司總經理錢雷是土生土長的奉賢人,之前在外工作了幾年,再次回到這片讓他熟悉的土地時,他無疑是欣喜的。然而身邊的同行卻都不看好。但是,錢雷很堅定:“我來了這里才看到基層治理的痛點、難點,因此我以科技技術為試點,致力為村里節省更多的人力物力資源,更是為了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來這里就業。”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在剛入駐時,村里總有人在焚燒垃圾,村干部、志愿者看到煙再追去怎么也找不到人。于是錢雷開出無人機巡邏,一邊廣播做宣傳,一邊尋找焚燒點位,幾次下來果真沒有人再在村里偷偷焚燒垃圾了。 既有阡陌田野風光,又不失城市便利,這樣的辦公環境吸引了年輕力量往農村趕。這更是一種良性循環,目前江海村流轉的宅基地都找到了自己的“新主人”。“隨著入駐企業增多,有些問題也開始暴露出來。”顧春鋒介紹,一方面,停車位和村落里的陳舊電線桿是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他們也計劃往周邊輻射,讓鄉村中的城市逐步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