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2023年大灣區科學論壇在廣州南沙舉行。本屆論壇以“智匯灣區,灣和世界”為主題,聚焦人工智能、納米科技、高能物理、生物醫藥與健康、信息與通信、“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等重要領域,向全世界展現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最新進展和廣東科技創新的最新成果。圖為2023年大灣區科學論壇開幕式。新華社
本報記者 | 張守營
近日,廣州市社會科學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廣州藍皮書:廣州創新型城市發展報告(2023)》(以下簡稱“藍皮書”)。藍皮書認為,廣州不僅基礎研究能力居大灣區城市首位,在大灣區基礎研究合作中也處于核心地位,是當之無愧的“領頭羊”。 適時發起面向全球的“大灣區國際大科學計劃”
藍皮書分析,在建設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背景下,廣州要扮演好“領頭羊”的角色,進一步強化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發揮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主力軍作用,加強學科交叉融合和跨學科研究,推動基礎學科高質量發展。廣州應以重大研究平臺開放共享為切入點,以學科建設、學術交流為橋梁,主導構建大灣區基礎研究合作網絡,加強與香港在材料科學、環境科學、應用物理學等學科領域的交流合作,深化與深圳在腫瘤學、材料科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及應用物理學等基礎學科領域的協同創新。要做大做強大灣區科學論壇,提升國際影響力和品牌效應,以此凝聚科學家共識,使之成為推進大灣區和全球基礎研究合作的重要載體。 與此同時,廣州可探索聯合深圳、香港、澳門及其他城市,聚焦國家戰略和大灣區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圍繞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海洋科技等領域,逐步培育具有發展潛力的大科學計劃,并在合適的時機共同發起面向全球的“大灣區國際大科學計劃”,集聚全球知名科學家和團隊資源,聯動規劃實施一批前瞻性、戰略性重大基礎研究項目。
探索“學科+產業”創新模式
2022年,科技部、教育部聯合批復生物醫藥與新型移動出行、空天科技、未來能源與智能機器人等10家未來產業科技園作為建設試點,打造未來產業創新和孵化高地。其中,廣州獲批建設生物醫藥與新型移動出行未來產業科技園,建設單位主要有中山大學、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廣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藍皮書認為,廣州應抓住這一契機,在試點建設基礎上,依托高校優勢學科,探索“學科+產業”的創新模式,探索未來產業“沿途下蛋”的發展模式,引領新時期國家大學科技園升級發展。 具體來看,一方面,要深化人才培養、成果轉化、校地合作等方面的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從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到成果轉化的融合新機制,深入推動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持續推進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長期使用權或所有權試點建設。另一方面,要進一步發揮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科技領軍企業之間的協同效應,加快集聚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要素。充分發揮中山大學及其附屬醫院、研究機構在生物醫藥和健康領域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廣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山大學及其附屬機構開展深入合作。加快突破一批未來產業重點方向上的關鍵核心技術,孵化一批高成長性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一批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未來產業創新創業人才。 深化合作探索“飛地經濟”發展模式
藍皮書建議,廣州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輻射功能,利用大灣區城市群資源稟賦,以基礎學科交流合作為基礎,以產業門類合作為抓手,全面深化與其他城市的合作。加強與東莞在計算、發電及變電、配電及測量等應用領域以及腫瘤學、材料科學及應用物理學等基礎學科的交流和合作,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并探索設施集群化發展;加強與珠海在腫瘤學、環境科學及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等基礎學科的交流和合作;加強與肇慶在生物化學、發電及變電、配電,尤其是近兩年高速發展的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應用性合作;協同佛山和肇慶,強化廣州都市圈發展引領功能;加強與清遠在新材料、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等領域的合作,高水平建設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 與此同時,要深刻認識到,發展“飛地經濟”已成為推進產業轉移和區域合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廣州要深入貫徹廣東省《關于推動產業有序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若干措施》的有關精神,抓住機遇用好政策,創新跨區域合作模式,與其他城市共同探索“總部+基地”“研發+生產”“生產+服務”“創新+孵化”“頭部+配套”等多種形式的雙向“飛地經濟”模式。著力推進產業飛地和科技飛地建設,推進創新資源的深度融合,加強產業鏈對接,推動新知識、新技術和新產品的擴散和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