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蔡倩雯 張子悅 記者鮑筱蘭報道 近年來,奉賢區莊行鎮堅持將農機裝備智能化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相結合,提高農業數字化水平,實現從農民“會種地”到農機“慧種田”的轉變。 眼下正值國慶稻早稻收割時節,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金燦燦的稻田里,收割機在稻穗中來回穿梭。不同的是,收割機里并沒有駕駛員,上海奉賢首臺無人駕駛收割機在田間地頭“大顯身手”。 上海群超農副產品產銷專業合作社副理事長顧永豪介紹:“收割路徑提前踩點,電腦會自動生成規劃,非常精準,更加省時省力省油。駕駛人員使用平板操控,我們也可以打開手機App,直接操作。”“無人農機比人工收割省力得多,而且沒有粉塵污染。”顧永豪今年采購了一臺全新的無人收割機,在水稻收割試驗中發現,原來需要工作人員從早8點到晚8點辛苦勞作一天的工作,現在兩三個人在樹蔭下操作手機,無人農機就能完成。 合作社的無人農機有兩種模式:一種是輔助檔,農機手可以站在上面,以備應急需要;另一種則是無人檔,通過手機來制動、放料等。在合作社種植部主管金偉榮看來,只要會操作手機就能操控無人農機:“一方面減輕農機手的勞動強度,另一方面吸引年輕人加入我們這個行業。”無人駕駛收割機的“上崗”為傳統農業打開了一扇新大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