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入海口北依啟東、中擁崇明、南靠浦東,萬里長江在此壯闊入海。從北至南,這片區域地理位置獨特,設施互聯互通,綠色發展成效明顯。圖為江蘇省啟東市蝶湖公園片區。新華社
本報訊 記者袁雪飛報道 近日,江蘇省政府召開“以學促干、促進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系列新聞發布會,江蘇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康圍繞江蘇省委、省政府近日印發的《江蘇省海洋產業發展行動方案》進行解讀。《行動方案》明確,到2030年,江蘇省海洋產業增加值突破6800億元。 2022年,江蘇實現海洋生產總值9046.2億元,比2021年增長7.4%,快于全國5.5個百分點。直接臨海的連云港、鹽城、南通三個設區市作為江蘇“1+3”重點功能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生產總值占江蘇省比重超過一半。但在全國11個沿海省區市中,江蘇省海洋生產總值僅排在第六位,“藍色引擎”作用還未充分發揮。 林康表示,到2025年,江蘇要初步培育形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十大海洋產業、10家海洋產業特色園區、20家涉海創新平臺、30家海洋產業重點企業,海洋產業增加值突破4200億元。到2030年,海洋產業增加值突破6800億元。 《行動方案》提出十大海洋產業鏈培育壯大行動。其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海洋船舶工業等優勢產業,要通過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強自主配套水平,推動產業鏈向價值鏈高端攀升,提高產業附加值和競爭力;海洋旅游業、海洋漁業等具有一定基礎但發展不夠充分的產業,要盡快強鏈補鏈延鏈,豐富門類,創新業態,做大產業規模;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海洋技術服務業、海洋信息服務業等尚處于起步階段的海洋新興產業,要加大科技研發力度和新技術的應用,加強應用場景拓展,推動相關產業迅速突破。 綠色化、智能化是海洋未來產業發展的一大主要方向。《行動方案》明確,將綠色發展理念貫徹始終,實施海洋產業綠色化數字化發展行動。 林康介紹,一方面,開展數字化和綠色化協同發展試點,比如提出加快零碳產業園試點項目建設等新舉措,培育智慧海洋牧場、智慧港口等“智慧+”海洋產業,構建海洋立體綜合感知網,推進涉海智能制造示范應用。另一方面,堅持海洋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并重,重點塑造“三個百里”濱海精華段落,即連云港結合全省珍稀的基巖島礁、沙灘岸線與近代港城遺存塑造“藍灣百里”,鹽城結合全球罕見的潮間帶和濕地資源塑造“生態百里”,南通結合江海交匯遼闊景觀與張謇鹽墾文化遺存塑造“繽紛百里”。 《行動方案》提出實施“123”引培工程行動,以園區、平臺、企業為載體,培育形成10家海洋產業特色園區,培育形成20家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涉海創新平臺,培育打造30家市場占有率高、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在產業鏈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龍頭企業和關鍵企業,加速海洋領域高端資源要素集聚整合,提升海洋產業核心競爭力。 此次,政策舉措“含金量”較高,在存量方面,多個部門優化調整現有專項資金支持方向,加大力度支持海洋產業創新平臺、海洋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引進以及海洋漁業、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旅游業等產業發展;在增量方面,省級新增安排預算資金,重點支持海洋產業龍頭企業引進、涉海園區打造、海洋交通運輸樞紐建設,設立總規模100億元的江蘇省海洋經濟投資基金,以市場化方式支持海洋產業發展。 林康表示,下一步江蘇省將堅持清單化落實,項目化推動。將研究提出近3年可實施的11項重點牽引工程清單,可打造的20個重點科創平臺清單,建立總投資10億元以上的111項重點項目清單,引領海洋產業調結構、增動能,力爭在短期內推動海洋產業發展取得突破,為江蘇“走在前、做示范”貢獻“藍色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