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速鐵路網、軌道交通網、中運量公交網、地面公交網有機融合的“四網融合”綜合交通體系。張俊/攝
本報記者 | 邱愛荃
松江是上海西南門戶,地處長三角城市群中心地帶,擁有貫穿南北、承東啟西的戰略區位優勢。近年來,松江依托上海“五個新城”戰略,以“科創、人文、生態”現代化新松江建設為引領,優化功能,提升品質,全力推進松江建設成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城市。 上海“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中心輻射、兩翼齊飛、新城發力、南北轉型”空間新格局,把嘉定、青浦、松江、奉賢、南匯五個新城,打造成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 “五個新城”建設是上海市委、市政府推進現代化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決策,目前已進入全面發力、功能提升的關鍵階段。10月18日,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實地調研新城規劃建設情況,召開現場推進會研究工作、分析問題,部署推動時指出:“新城建設是完善城市化發展戰略的重要決策。要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對新城建設的認識,起而行之、奮發有為,推動新城建設加快上臺階、上水平,真正成為希望之城、未來之城。”
打造產城融合新高地
新城發展,產業為要。產業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城市是產業發展的載體,產業與城市有機融合發展,城市和產業才能互利共生,發展壯大。作為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策源地,松江以實現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為目標,加快科創蝶變、產業裂變、要素聚變:共筑科技創新策源地,依托松江大學城,深化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推進G60腦智科創基地二期、超硅研究院、騰訊優圖實驗室、科恩實驗室、正泰石墨烯新材料創新中心等重大研發平臺建設;共建世界級產業集群,打造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6+X”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保持上海市第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進出口額居上海市第二,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模以上產值比例超60%;提前布局“新賽道”,加快“G60星鏈”、騰訊G60智算中心、上海市智能算力平臺等重大項目建設,打造“G60科創之眼”創新風暴眼、科創核爆點;共育國際一流創新生態,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體化運作國家級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成果轉化基金。 隨著新城建設全面發力,一批彰顯文化特色、生態宜居、創新研發的標志性示范項目正加速推進。 作為上海市首批8個城市數字化轉型市級示范區之一,松江新城G60數字經濟創新產業示范區自2021年啟動建設以來,聚焦數字經濟創新產業核心方向,以工業互聯網和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優勢領域領先地位得到強化,同時積極把握數字技術迭代升級機遇,前瞻布局信創、人工智能、腦智等數字經濟新賽道,初步成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數字經濟創新產業集群,致力于打造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的數字經濟新高地。 車間內“數字大腦”管理生產流程、AGV無人搬運小車自動調度運送……作為國產自動化裝備產業的先行者,偉本智能機電(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不斷讓老行業擁抱“新智造”。經過多年發展,公司客戶群體涵蓋長安汽車、江淮汽車、上汽通用、中建鋼構、海油工程、ABB工程等工業制造業領域知名企業。 偉本智能是松江區工業互聯網的代表性企業之一。據《2022年松江新城G60數字經濟創新產業示范區發展水平監測報告》顯示,以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松江數字經濟優勢領域的領先地位得到強化。截至2022年11月,工業互聯網企業數量為152家,占示范區重點企業總數的64%;工業互聯網產業營業收入約627億元,占示范區企業總營收的87%。區內集聚卡奧斯、徐工漢云、紫光、麥杰科技、優也信息科技等多家國內一流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 作為松江數字經濟另一優勢領域之一,衛星互聯網產業高地也正加速形成。“G60星鏈”計劃加快實施推進,總投資6.7億元的全數字化衛星制造超級工廠完成結構封頂。2023年正式投入使用后,產能預計將達到300顆/年,超過我國在軌運行衛星總量的一半,單星成本預計下降35%。截至2022年末,“G60星鏈”計劃已成功發射5顆試驗衛星。 隨著通信衛星星座不斷升空和組建,示范區集聚垣信衛星、垣緯多媒體衛星通信等衛星通信應用企業,推進北斗時空(上海)大數據融合應用產業中心、“北斗+5G”運營中心、北斗產業研究院、北斗綜合應用服務平臺等重大功能設計建設。 近年來,松江積極把握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加速迭代升級機遇,示范區內也前瞻布局信創、人工智能、腦智等數字經濟新興產業。 據了解,2022年,G60松江信創產業園成功創建上海市級特色產業園區。基礎軟硬件強化底層支撐,硬件方面,申威服務器半自動化柔性批量生產線、金融AK云數據中心項目等加速推進。基礎軟件方面,金倉數據庫成為唯一入選國家自主創新產品目錄的數據庫產品。 商用密碼等領域持續創新,依托國家商用密碼檢測(上海)中心,以智巡密碼為代表打造G60商用密碼產業基地,累計吸引格爾安信、海加網絡等30余家企業落戶和意向企業。 《2022年松江新城G60數字經濟創新產業示范區發展水平監測報告》顯示,示范區內人工智能產業規模效應也加快提升。智能算力能級迎來躍升,騰訊長三角人工智能先進計算中心、齊網大數據中心等一批行業數據中心也在示范區持續集聚。智能機器人等智慧應用場景加速涌現,科大智能、航天智造、邦邦機器人、格拉曼等國內外知名機器人企業云集示范區。
新城發力交通先行
交通是發展現代化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也是優化區域發展格局、構建城市綜合立體交通空間格局的重要支撐。近年來,松江區交通委秉持新發展理念不動搖,按照松江區委、區政府工作要求,持續深化“四網融合”綜合交通體系,服務“一帶一路”倡議,松江樞紐、軌交12號線松江段、區區對接等諸多重大項目取得突破,實實在在加快打造人民向往的松江新城。 一座城市,其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越完善、發展的動脈越暢通,動能也更澎湃。作為上海又一城市級綜合交通樞紐,松江樞紐目前站房總工程量已完成67%,服務中心總工程量完成39%,北廣場總工程量完成22%。樞紐配套道路建設也正有序推進,玉陽大道涉鐵道路紅線調整已獲上海市規劃資源局批復;玉陽大道(玉樹路—白苧路)已完成項建書調整批復,正在進行選址。松江樞紐預計將于明年11月建成通車,建成后將有9個站臺、23條軌道,預計每年輸送旅客2000萬人次。 于去年底開工的軌交12號線松江段,規劃線路自既有的12號線終點站七莘路站開始,沿顧戴路、北竹港、莘松路、莘磚公路、沈磚公路,自東向西設場東路站、場西路站、科技園站(G60云廊站)、滬松公路站、劉五公路站,于洞涇站與軌交9號線交會。目前,除場東路站部分商鋪正在執行征收程序以外,其他5座站點、3座風井的所有動遷戶都已完成簽約。滬松公路站和科技園站(G60云廊站)2座首開站和3座風井站已經完成交地并開始施工。洞涇站、劉五公路站于9月15日完成交地。 去年底啟動的滬松公路快速化項目是松江連接上海中心城方向的主要干線公路,是松江新城(松江樞紐)與上海中心城區、虹橋樞紐聯系的快速通道。當前,松江和閔行兩區就北段涉及的閔行土地征收等事宜已達成一致,全線動拆遷工作已啟動。 此外,松江進一步完善公交基礎設施,推動多元公交深度融合,科學配置大、中、低三種運量公交,支撐和服務松江經濟社會發展。積極推進中運量公交建設,協調推進有軌電車T2二期建設規劃;持續完善低運量公交,結合“樞紐站”啟用,隨著九亭公交樞紐站、佘北大居樞紐站、佘山公交樞紐站以及鐵東公交樞紐站等相繼交付和投入使用,全面做好樞紐站周邊公交線網的配套調整和遷入工作。同時,松江計劃今年完成12處慢行交通建設項目及1處慢行示范片區,有序推進松江慢行交通建設,將松江打造成品質一流、和諧宜居的友好出行城市。 高質量公共服務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強大的產業功能留住人才,完善的城市功能留住人心。在全力推進松江新城建設中,松江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持續導入高品質文化、教育、衛生、體育、文旅等公共服務資源,產業功能和城市功能的互相融合,持續為松江這片熱土筑巢引鳳。 距離開學尚早,華政附高準高一新生張沐巖已收到“生涯規劃實踐調查”作業單,這讓母親陳雁對家門口的新學校更有信心了。就職于松江大學城高校,長期關注學生職業規劃發展的她直言:“盡早找準努力方向,對孩子未來發展很有幫助。”陳雁的感受不是個例,隨著松江基礎教育持續提質,越來越多家長選擇讓孩子在家門口就讀。 近年來,松江區依托建設“環大學城教育新高地”、打造一流高中集群、推進集團化辦學、引入優質民辦資源等舉措,不斷創辦優質學校。今年秋季,又將有一批新校集中亮相。 截至目前,松江已與上海外國語大學、東華大學、上海對外經貿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戲劇學院等高校合作開辦了20所大學附校。與此同時,上海實驗學校松江新城分校、華二松江實驗學校、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附屬松江實驗學校3所大學附屬學校業已簽約,計劃于2024年起陸續開辦招生。 令人期待的是,優質高校資源將延伸至學前教育階段。松江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松江區已與上海師范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簽約合作開辦大學附屬幼兒園,與上海外國語大學的相關合作也在積極推進中。今年9月,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附屬松江實驗幼兒園開學,該園占地9605平方米,是松江城區目前面積最大的幼兒園。 開門辦教育,引進優質民辦資源是松江基礎教育提質增效的有力抓手。記者從松江區教育局獲悉,領科雙語學校、愛菊學校、世外教育集團等知名民辦教育品牌也將陸續來到松江。今年秋季開學,車墩學校由世外教育集團整體托管。 據介紹,“十四五”期間,松江區計劃新建48所學校,目前已竣工24個項目,在建14個項目,開、竣工率達79%。今年9月,中山永豐實驗學校、洞涇學校、佘山第四幼兒園等8所學校的新校舍都已投入使用。 未來,松江新城將著眼新內涵,創造高品質生活,增強樞紐門戶的功能內涵,深化以松江樞紐為核心的“四網融合”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增強產城深度融合的功能內涵,推動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設施共享、功能融合;增強公共服務的功能內涵,加大優質教育、衛生公共資源引進;增強人文生態的功能內涵,開辟“遠看綠水青山,近看人文天地”新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