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
脫貧攻堅以來,江西省宜春市投入大量資金形成了大量扶貧(幫扶)資產,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和有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打下了堅實基礎。針對存在的資產底數不清、資產管護不到位和資產效益低下等問題,宜春市創新建立“宜碼通”扶貧(幫扶)資產長效管護機制,按照“一產一碼”的標準為每個資產建立“數字身份”,管護人員每次管護后通過掃碼上傳管護情況,做到縣、鄉可通過平臺及時掌握資產運行狀態,并對管護不及時、不到位以及效益不佳的資產進行監督預警,實現線下管護、線上預警,確保資產長期穩定發揮效益。 “一碼建檔”明底數。根據“底數清、情況明、有效管護”的原則,該市對2013年以來使用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社會捐贈資金、行業幫扶資金等形成的項目資產進行全面摸底排查,按照資產建設年度、資產名稱、資產類別、原始投入、經營形式、資產凈值、資產狀態、聯農帶農等,逐條逐項厘清資產現狀,并根據摸底情況生成資產碼,實現“一產一碼”,管護人員和監督人員掃碼即可清楚掌握資產詳情,做到正常資產管護到位、閑置虧損資產盤活到位、消亡資產處置到位,確保所有資產“賬賬相符、賬實相符”。截至目前,全市共排查出各類資產15221個,其中經營性資產4749個,公益性資產7727個,到戶類資產2745個。 “一碼管護”強效益。為促進資產長期穩定發揮效益,宜春市在鄉村層面建立“1+3+N”資產管護模式,按照“1個項目1名巡護員、1名管理員、1名監督員和N名群眾協同管護”的要求,對公益性和經營性資產實行“掃碼管理”,實現“巡護員掃碼巡護、管理員掃碼管理、監督員掃碼監督、群眾掃碼共管”,確保準確掌握資產現狀,及時發現解決問題,保障資產長期穩定有效益。同時,鄉村層面將巡護、管理、監督情況上傳至“宜碼通”項目資產管理平臺,縣級主管部門和行業部門可實現“一鍵”了解項目資產確權登記、聯農帶農、運營狀態、維護管理、問題整改、資產處置等情況,做到“零距離”管理資產。截至目前,該市共對1.4萬余個公益性資產和經營性資產開展4.2萬余次管護,及時發現解決各類管護問題750余個,高效解決了資產管護不及時、不到位的問題。 “一碼預警”保持續。為最大化保障資產不流失、不消亡,實現資產保值增值穩定發揮效益,“宜碼通”平臺設立資產預警模塊,凡是資產出現管護不到位、資產收益信息錄入不及時或效益低下等情況,平臺會根據設定閾值第一時間啟動預警,提醒各級管理人員對資產狀態進行核實,確保所有資產均正常運行。截至目前,平臺已對運行異常資產預警990余次,其中對管護不到位的預警750余次、效益低下的預警240余次。同時,為妥善處理效益低下資產,該市探索建立了扶貧(幫扶)資產處置機制,明確資產處置方式、處置程序等,做到對因不可抗力因素造成虧損、損毀、閑置的資產,能及時通過轉產、置換等方式全力予以盤活,對消亡的資產能及時依法依規處置到位,確保每項資產都能有效運轉。截至目前,全市共科學處置各類資產247個,其中轉產盤活資產117個,已完成處置程序待招商招租盤活資產130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