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上海市松江區的廣富林文化遺址。姜輝輝/攝
本報記者 | 邱愛荃
從“源起松江”“聯通嘉杭”,再到“九城共建”,從秉持新發展理念的基層生動實踐上升為國家戰略重要平臺,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策源地松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跨越飛升……一個個創新制度在這里落地,一項項創新科技在這里誕生,一個個高質量發展新奇跡在這里呈現。 2016年5月24日,1.0版“G60上海松江科創走廊”揚帆起航;一年后的7月,面向長三角,松江“眼睛向西”,主動對接嘉興、杭州,2.0版“滬嘉杭G60科創走廊”乘風破浪;2018年6月,松江、嘉興、杭州、金華、蘇州、湖州、宣城、蕪湖、合肥九城攜手,3.0版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貫穿滬蘇浙皖,區域創新協同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
松江,地處上海西南部、黃浦江上游,被譽為“上海之根、滬上之巔、浦江之首、花園之城、大學之府、制造重鎮、科創走廊、旅游勝地”。 20世紀90年代,松江進入快速城鎮化和工業化時期,房地產稅收最高時曾占到區級稅收的46.3%。到2016年,松江建設用地空間資源已經基本布滿。 在土地等資源緊約束下,松江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土地資源利用方式轉變,向規劃要品質、向存量要空間、向科創要動力、向質量要效益,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創造性地提出G60上海松江科創走廊建設,大刀闊斧走出一條地方高質量發展新路。 過去,松江外向型經濟占主導地位,區內一家電子信息代工企業貢獻了全區一半的工業產值,企業自身研發、銷售“兩頭在外”,利潤被嚴重擠占,究其根源,正是自主創新能力不足。 G60科創走廊啟動建設后,松江從引進模仿的“跟跑者”轉變為自主創新的“領跑者”。世界首例生物節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模型在這里誕生;打破國外大尺寸硅片制造技術壟斷的450毫米超硅大硅片在這里研制;全國第一張跨省異地辦理的工商登記執照從這里發出……伴隨著一個個創舉,松江也從傳統的農業縣、房地產占“半壁江山”的郊區,躍升為有力支撐國家區域重大戰略的創新策源地。 在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引領下,松江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投入強度由“十二五”末的3.58%上升到目前的6.79%,擁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2家,上海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218家,數量位居上海市前列。2021年,松江新認定的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占上海市認定總數的11.4%,排名上海市第二。松江區有效專利擁有量5.1萬件,較“十二五”末增長151%;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50.2件,較“十二五”末翻一番。松江區每億元地區生產總值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居上海市各區第一位。 作為先進制造業強區、上海高端制造業主陣地,松江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595家,總量位居上海市第四。以先進制造業主導的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十三五”年均增長35.2%,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超過60%。此外,制造業稅收替代房地產占主導地位,地方財政收入“十三五”年均增長12.4%,地區生產總值“十三五”年均增長10.5%。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策源地的松江,科創驅動發展的效應仍在進一步顯現,核心技術突破攻堅“卡脖子”難題。在集成電路領域,450毫米集成電路用晶體生長系統、全球最先進的ALD光伏工作母機、ARF/KRF高端光刻膠核心技術等,在“缺芯”寒潮下扛起國產替代重任;在生物醫藥領域,生物節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技術領跑全球,同聯制藥1類抗生素新藥可利霉素正進行降低新冠病毒復制率等臨床試驗,瑞鉬特高端影像CT設備球管用鎢錸合金靶材填補國內空白;在衛星互聯網領域,打造低軌道、高通量多媒體衛星網絡產業集群,成功發射“松江號”和“G60號”等實驗衛星并組網,加快實施“G60星鏈”計劃,成為全球三大衛星互聯網之一。 目前,松江6.79%的R&D投入強度已經高出上海市平均水平,其中約91%的研發投入來自經營主體,預計今年將有更大增長。
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
一引其綱,萬目皆張。2019年,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納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標志著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從秉持新發展理念的基層生動實踐上升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重要平臺。 2020年,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民銀行、證監會等國家六部委聯合印發《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方案》,明確“三先走廊”戰略定位: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的先進走廊、科技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的先試走廊、產城融合發展的先行走廊。 2021年3月,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發布,其中明確提出,要“瞄準國際先進科創能力和產業體系,加快建設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和沿滬寧產業創新帶,提高長三角地區配置全球資源能力和輻射帶動全國發展能力”。這一要求,賦予了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新的國家使命。 走進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展示館,一項項技術成果都展現了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九城共建、協同發展所取得的創新成果,體現了科創驅動“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展館中展示的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首臺“超大視野口腔CBCT”,可一鍵生成全景片和側位片,實現數字化全景、CT及側位掃描功能三合一,完全改變了我國口腔高端醫學影像設備長期以來依靠進口的局面。由中仿智能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CNFSimulator飛行模擬器系統,不僅可替代訓練小時數達70小時,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并且與目前外國設備相比,在氣動數據精準度、硬件結構仿真度以及產品整體穩定性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優勢。 據介紹,G60九城擁有包括張江高科技園區、蘇州工業園區、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上海臨港松江科技城等42個全國乃至世界知名的科技產業園區,聚焦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能源等七大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的一體化發展和協同創新,提升產業集群全球競爭力。
協同創新牽引協同發展
“恭喜!260萬元成交!”經過緊張的多輪競價,起拍價248萬元,來自宣城的科技成果“高分散性納米氧化鋁的非水溶膠凝膠制備方法”最終一錘定音。此次科拍會共拍賣項目50個,上線推介項目187個,覆蓋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中,來自上海、蘇州、宣城、合肥的“物聯網定位終端及應用于汽車租賃平臺的調度管理系統”等6個項目現場競拍,現場成交額更是首次突破23億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此次參與拍賣的多數項目,都屬于技術密集型行業,相關成果需要長時間的實踐探索和技術創新積淀。 從首屆1.04億元、第二屆5.03億元,到第三屆10.23億元、第四屆50.18億元,再到今年的109.68億元,為何G60科拍會成交額,每年都能翻倍增長?這得益于長三角G60科創走廊進一步打通了從“生產一線”職工到“大院大所”專家的“從0到10”創新成果轉化全鏈條。從創新平臺共建、科研資源共享、關鍵技術共研、成果轉化共投等方面探索構建科技協同創新體系,在建立面向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方面做出了示范性探索,共同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的報告提出,G60城市群創新發展指數領先于國內其他城市群,協同發展指數已成為國內城市群典范。 7年來,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一體化程度不斷提高,從要素流通一體化、人才交流無縫化,進一步邁向機制創新接軌化。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了長三角“一網通辦”試點機制,實現九城89個綜合服務通辦專窗全覆蓋,跨區域可辦理事項數量已經超過178項,跨區域辦件累計突破100萬件,大幅提高科創要素流動和配置效率;集聚省級以上產業創新中心31家,16個長三角城市在松江設立“產業協同創新中心”;九城輪值舉辦G60人才峰會,成立長三角人才一體化發展聯盟,出臺互認互通人才18條政策,實施“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百萬科創人才工程”,已集聚各類高層次人才、專業技能人才超1190萬人,院士工作站652個,博士后流動站913個。 高協同聯動帶來高質量發展。今年以來,G60九城經濟呈“V形”反彈,彰顯逆環境下強大韌性和高成長性。6月以來,九城簽約落地項目超1300個,總投資額逾1.26萬億元。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學術主任蒲慕明說:“G60的腦智科創基地建成以來,我們已經在腦認知的原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如今這里吸引了更多的國際團隊加入。長三角地區成為各界英才施展才華、創新創造、成就事業的舞臺。” 松江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松江以國家重大戰略為牽引,在中央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國家推進G60科創走廊建設專責小組和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領導下,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始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抓牢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持續完善央地聯動、區域協同工作機制,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導向,以“科創+產業+金融”為抓手,不斷促進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九城區域創新協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