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尹明波 高楊報道 日前,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政策例行吹風會,山東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滕雙興介紹了《山東省推行經營主體以公共信用報告代替無違法違規記錄證明實施方案》的相關情況。據介紹,山東省推行的經營主體以公共信用報告代替無違法違規證明具有覆蓋范圍更廣泛、功能應用更全面和分類定位更精細的特點。 從領域上來看,山東省是目前全國推行經營主體以公共信用報告代替無違法違規記錄證明工作中代替領域最多的省份。山東省擬覆蓋有行政處罰和嚴重失信主體名單的共52個領域,實現了行政執法領域全覆蓋,最大程度給經營主體提供便利。從主體上來看,山東省此項工作覆蓋了企業、個體工商戶、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各項主體。 據了解,山東省的信用報告分為普通版、行政管理專版和上市專版,并可以自主選擇查詢時間和領域范圍。可以說,針對不同場景、不同需求實現專屬定制。 據滕雙興介紹,按照《實施方案》,山東省將實現“1份信用報告代替52個部門證明”,為了保證證明的客觀、及時、準確,山東將重點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夯實數據基礎。公共信用報告無違法違規記錄證明版數據基礎是出證機關以普通程序作出的行政處罰記錄和認定的嚴重失信主體名單記錄。前期,山東省社會信用中心一直把信用信息歸集作為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常抓不懈。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每月對各省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信用信息公示工作進行通報、季度進行評估,山東省“雙公示”情況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在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截至目前,山東省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已累計歸集信用信息155.9億條;信用中國(山東)官網公示全省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信息3786.7萬條,公示全國信用“紅黑名單”信息363.4萬條。其中,各類行政處罰信息61萬余條,嚴重失信主體名單信息73萬余條。這些都為以公共信用報告代替無違法違規記錄證明提供了良好的數據支撐。為確保公共信用報告內容準確無誤,山東省建立數據監測預警機制,對信息超期未推送、不符合數據標準等情況及時提醒部門補充調整。同時,將組織各級出證機關按照職責分工,查漏補缺、及時補充完善本地區、本領域2020年6月1日以來的行政處罰和嚴重失信主體記錄,以及本領域擬將其他記錄列入無違法違規記錄證明內容產生的公共信用信息,11月底前實現全量歸集和及時更新。 二是系統開發部署。依托山東省公共信用信息平臺,目前已經完成公共信用報告查詢、打印等功能模塊開發測試和上線。信用報告代替無違法違規記錄證明的辦事指南、操作流程等在信用中國(山東)網站發布,后續將持續做好維護保障工作,確保系統安全、穩定、高效運行。 三是注重權益保護。經營主體認為公共信用報告信息有誤的,可按照有關規定提起申訴,山東省社會信用中心將及時受理解決并反饋。存在違法違規信息的經營主體,如對違法違規信息的真實性、有效性產生異議的,可向作出處理決定的機關提出核實申請,由作出處理決定的機關予以說明。要求提交證明的機關需要進一步了解信用報告專版記載的違法違規行為具體情況的,相關部門、單位也將配合做好數據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