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王然 記者高楊報道 “近年來,山東全方位、多層次深化黃河流域大保護大治理,高起點、高標準謀劃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在五個方面推動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更加凸顯。”山東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孫愛軍在近日由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山東推動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取得的重要階段性成效。 堅持系統謀劃、全局統籌,推動戰略實施體系進一步完善。山東省委、省政府注重總體設計、強化資源統合,構建起區域城鄉融合、內外上下聯動、多主體共同參與的“四大體系”,即協同推進體系、規劃政策體系、法治保障體系、省際協作體系。 為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山東省堅持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統籌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一體推進修山、增綠、擴濕、整地,組織開展流域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大排查大整治,全面提升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孫愛軍介紹:“在黃河三角洲濕地保護修復方面,新增淡水沼澤濕地7.4萬畝,治理互花米草12.7萬畝,每年生態補水近1.8億立方米,核心區、緩沖區內年產原油近30萬噸的300處油井全部退出,濕地環境大為改觀。在全域生態改善治理方面,山東大力建設沿黃綠色長廊,沿黃9市完成造林20.3萬畝,沂蒙山區域治理水土流失2.8萬公頃,開展‘無廢城市’創建,25地被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山東在全國率先實現了縣際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全覆蓋,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碳匯補償和交易機制,與河南共同建立黃河流域首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新路徑。” 在推動水資源保障能力持續提升方面,山東省堅持集約高效、安全可靠。對此,孫愛軍進一步解釋:“一方面,大力實施現代水網工程,搶抓國家省級水網先導區建設機遇。另一方面,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和高效利用,實行‘分水到市’‘分水到縣’。全面推進農業節水增效,累計創建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132個,數量居全國首位。” 與此同時,山東堅持動能轉換、綠色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孫愛軍介紹,山東省實施先進制造業強省行動計劃,2021年以來全省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11.1%,“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達到180個、營收規模突破8.9萬億元,集群領軍企業達到276家、營收規模達3.1萬億元,累計培育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186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56家,數量分別居全國第2位、第3位。創建7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15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18家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糧食總產穩定在1100億斤以上,農業總產值超過1.2萬億元、穩居全國第一。加快推進海上風電、海上光伏、膠東半島核電等五大清潔能源基地建設,截至10月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8882萬千瓦,光伏發電、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均居全國首位。 此外,山東還一手抓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一手抓文化資源活化利用,堅持守正創新、兼收并蓄,推動黃河文化煥發時代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