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禁漁”初見成效,長江生物種群恢復性增長。圖為冬日的下午,外賣小哥在宜賓三江口喂魚。 
金沙江、岷江在宜賓交匯,形成了三江匯流的壯闊景象,滾滾長江自此東去,出三峽、過平川、入東海。
本報記者 | 崔立勇
岷江和金沙江在四川宜賓相擁,匯合為長江。長江自此稱“長江”,宜賓三江口也被稱作長江干流“零公里”。 在三江口,紅鷗翱翔,魚群暢游。從此向東北方向駕車不到30分鐘,站在三江新區東部產業園的時代公園高處俯瞰,動力電池產業鏈上多家企業的廠房依次鋪陳,產業“集群”的力量撲面而來。其中,“鏈主”四川時代1~6期項目的車間和配套設施在大地上已然不是一座或一塊,而是廣闊的一片。 作為長江首城,宜賓無論是在長江大保護上,還是在動力電池等低碳產業的建設上,生態優先都被當作經濟發展的前提,綠色鋪就高質量發展的底色,“零碳”夢想照進現實。
好水出好酒,水電助降碳
宜賓以美酒聞名于世,五糧液幾乎家喻戶曉。2019年,寧德時代在宜賓的全資子公司四川時代的動力電池生產基地項目落戶,宜賓進而構建起動力電池整條產業鏈,助力當地經濟再次騰飛。 2022年,宜賓動力電池總產值達889億元,同比增長4.5倍。這也直接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9%,對宜賓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6.5%,動力電池也成為與白酒并駕齊驅的支柱產業。 2023年6月,在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電池工業協會授予宜賓“中國動力電池之都”稱號。“中國酒都”宜賓拿到一張新的“國字號”名片。 此前,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表示,中國動力電池產業將西移,尤其是宜賓“將成為全球動力電池生產基地”。三江新區東部產業園的工作人員告訴本報記者,如今鱗次櫛比的動力電池生產車間在幾年前還是荒地。2020年,宜賓動力電池產業產值不足20億元,短短幾年間這一數字翻了數十倍。 追問動力電池產業鏈從無到有、迅速壯大的原因,這是宜賓緊抓新興產業筑巢引鳳、加快產業優化轉型的結果,也與長江橫穿宜賓的地理特點有關。 宜賓坐擁長江主航道區位,從宜賓通過長江將貨物水運至上海,價格僅為陸路的1/6。 四川是綠電大省,清潔能源占全省的85.5%,其中水電裝機量居全國首位。宜賓也是西電東輸基地,每年發電量超過300億千瓦時,70%以上是水電,電價低于東部地區,這有效降低了動力電池生產企業的生產成本。 更為深遠的意義在于,水電作為“綠電”將為動力電池應對“雙碳”目標的時代命題提供幫助,減少動力電池生產全過程的碳排放,滿足國內外市場對電池生產節能降碳的要求。據了解,寧德時代宜賓工廠80%以上的用能來自水電,由此每年可減少40萬噸碳排放。 “地處金沙江、岷江、長江三江匯合之處的宜賓,具有豐富的水能,在發展綠色產業鏈、降低能耗和碳排放方面,具有較好的競爭力和得天獨厚的優勢。”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李俊峰不久前在宜賓舉行的光伏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表示。 建成全球首個電池“零碳工廠”,全國1/6動力電池更綠色
我國新能源汽車持續爆發式增長,2022年產銷分別完成705.8萬輛和688.7萬輛,連續8年保持全球第一,銷量占全球的60%。 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實現交通領域的碳減排,已是產業和大眾的共識。但是,這僅僅是指新能源汽車使用端,在生產端特別是動力電池環節,降碳步伐同樣需要關注。 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心臟”,研究顯示,動力電池生產環節的碳排放約占整車生產的一半。正因如此,整車企業降碳目標的實現,必須有動力電池降碳的強力支撐。 歐盟是中國動力電池“出海”的首要目的地,2023年8月正式生效的《歐盟電池和廢電池法規》要求,自2025年2月起,動力電池以及工業電池必須申報產品碳足跡才能進入歐盟市場。 動力越強,壓力越大,動力電池降碳的重任毫無疑問壓在寧德時代的身上。全球1/3的動力電池產自寧德時代,寧德時代動力電池使用量在2017~2022年連續6年位居全球第一。全國近1/6的動力電池來自四川時代,企業在2022年產銷動力電池72吉瓦時,占動力電池全國總銷量的15.5%。 四川時代總經理朱云峰此前介紹,四川時代從籌備期就開始規劃“零碳工廠”路徑,通過在能源利用、交通和物流、生產制造等環節不斷改造和創新,減少碳排放的同時,用更少的原材料做出更多更好的產品。 2021年,四川時代達成碳中和。2022年3月,獲得國際權威認證機構SGS頒發的PAS2060:2014碳中和認證證書,證明該工廠從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達成碳中和,成為全球首家電池“零碳工廠”。同年11月,四川時代零碳實踐案例入選《2022企業氣候行動案例集》,并于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第27次締約方大會上進行發布和展示。
實現“零碳”,新技術不可或缺
全球首個電池“零碳工廠”是如何建成的?100%使用零碳能源并不能滿足四川時代對低碳的全部要求。本報記者在現場發現,零碳的成果得來不易,不僅需要在生產的每個環節和工廠的每個角落多措并舉,而且需要利用新技術對降碳“吃干榨凈”。 四川時代自主研發了CFMS智慧廠房管理系統,并在廠區中鋪設超過4萬個環境探測傳感器,通過窄帶物聯網(NB-IoT)采集,全域廠房設備實現100%在線監控,狀態參數實時上傳,數據快速交互。AI系統通過計算這些數據,優化節能方案,并為每臺設備量身定制最優的運行參數。工廠“聰明的大腦”實現自動尋優和主動式控制,節能率達8%,預計每年避免19792噸二氧化碳當量排放。 四川時代還搭建了數字化生產中控管理系統,控制設備定量化運行、節能化排產,全局化目視管理可大幅降低工序損失,預計每年避免15020噸二氧化碳當量排放。 此外,四川時代在物流鏈條以及廠區交通中廣泛使用無人駕駛物流車、電動叉車等,實現供應商工廠、原料倉庫、加工工廠、成品倉庫、客戶工廠之間零碳運轉。 2019年落地以來,四川時代動力電池生產基地項目已擴展至10期,總投資560億元,成長為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基地之一。四川時代的工作人員告訴本報記者,各期項目已實現柔性生產,可根據市場具體需求快速調整生產配置。 2022年10月,四川時代入選全球“燈塔工廠”。世界經濟論壇指出,應用人工智能、工業物聯網和柔性自動化技術,生產線速度提升17%,優率損失降低14%。 新技術是實現“零碳”不可或缺的工具。本報記者在生產車間了解到,涂布工藝將已攪拌好的漿料均勻地涂抹到厚度僅有幾微米的箔材上,這也是電池極片制造最重要工藝之一。因為經過高溫烘烤這一工序,所以涂布機是電池生產中的碳排放大戶。四川時代通過涂布機智能待機、烘箱運行頻率平衡等技術,預計每年避免23337噸二氧化碳當量排放。 降碳不止在車間,更形成“鏈”和“環” 降碳并不限于生產車間內部,本報記者在宜賓三江新區發現,動力電池產業的降碳正在以“鏈”和“環”兩種方式向縱深推進。 “鏈”是指打造電池全產業鏈的碳中和。“鏈主”寧德時代的到來盤活了宜賓動力電池產業。天宜鋰業、貝特瑞(四川)、中材鋰膜、長盈精密、科達利等一大批企業集中在宜賓,幾乎涵蓋了動力電池產業鏈的各個環節。 本報記者在宜賓鋰寶新材料有限公司了解到,作為四川時代上游原材料重要供應商之一,宜賓鋰寶致力于研發和生產鋰電池正極材料。2018年第一條生產線投產試車,預計2025年年產15萬噸鋰電正極材料。 宜賓鋰寶新材料有限公司開發了行業領先的智能管理系統,通過對廠房系統及設備運行數據的自動獲取,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和自動儲存,智能化、信息化的控制平臺實現制造全過程安全可靠、高效節能、綠色低碳運行。 打造“零碳工廠”的同時,寧德時代也在積極探索實現電池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路徑——利用專業工具與數據庫,建立產品碳足跡的構成模型,率先在行業內開展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核算,以協助上游企業減碳。 “環”是指探索電池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管理。寧德時代從電池設計之初即注重長壽命、易拆卸、易檢測。整車報廢后,可以對退役電池進行健康狀況評估,進行分批處理。狀態良好的電池進入儲能、物流等場景進行梯次利用;狀態不佳的電池進行再生處理,提取電池中的金屬元素,再次加工制作成電池生產的正極材料。在這個過程中,鎳鈷錳金屬材料的總回收率超過99.3%。據了解,2022年,寧德時代共回收10.12萬噸電池實物廢料。 2023年7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支持宜賓建設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先行區的意見》,支持宜賓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先行區。動力電池正成為宜賓綠色低碳發展的生動縮影。作為動力電池產業先行區和主戰場,三江新區也正將“1+N”動力電池綠色閉環全產業鏈生態圈變為現實。 (本文圖片由本報記者崔立勇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