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海!中國國產首艘大型郵輪離港試運營
12月24日,中國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在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離港出海,進行首次試運營。近1300名來自全球各地的船員已到位,與體驗乘客一起完成此次試航,全船模擬真實運營狀態,檢驗郵輪的運營能力。新華社
本報記者 | 鮑筱蘭
近日,上海市發展改革委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上海市關于支持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試行)》(以下簡稱《若干措施》),提出要促進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多元化投入和高效建設,將在光子、生命、人工智能、能源、海洋等領域,加快打造一批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裘文進表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上海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支撐。經過多年的發展,設施長期支撐國家及上海市前沿基礎研究,推動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創新成果。 據了解,目前上海已建、在建和規劃建設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計20個,其中已建成11個、在建4個、規劃建設5個,總投資規模約350億元,涵蓋光子、物質、生命、能源、海洋等多個領域,設施數量、投資金額和建設進度均為全國領先水平。
設施建設呈現出區域集聚特點
據了解,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為探索未知世界、發現自然規律、實現技術變革提供極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復雜科學研究系統,是突破科學前沿、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重大科技問題的物質技術基礎。 “上海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已呈現出區域集聚的特點。”上海科創辦綜合協調處處長開懇介紹,目前,上海張江科學城正在建設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強的光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包括各類光源,如同步輻射光源、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超強超短激光實驗裝置等,同時還包括活細胞成像等各類線站。“這些設施都集聚在不到2公里的區域范圍內,集群設施建成后,將同時具備靜態結構、動態變化、極高能量這三大微觀領域研究能力。可同時滿足尖端與廣泛、基礎與產業的各類用戶需求,有力支撐物質、生命、醫藥、材料、能源、化學、‘雙碳’等領域前沿研究和技術創新。” 據介紹,在建集群中,上海同步輻射光源是目前我國用戶最多、開放度最高、綜合成果最顯著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已為700余家科研機構和6.3萬名企業科研人員提供服務,年均達4500人次,與歐美同類光源相當。此外,光源二期線站現已全面建成,今年用戶預計近萬人次。 除了光子領域,上海還面向生命、能源、海洋、人工智能等領域,規劃了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例如,聚變能源項目是我國第一個開工的“十四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也是國內唯一的多重特性的可控核聚變研究平臺。 開懇表示,上海市科創辦將全力推進硬X射線裝置、海底科學觀測網、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磁-慣性約束聚變能源等項目建設。加快推動深遠海研究設施、釷基熔鹽堆研究設施、無人系統多體協同設施、新一代光源預研等項目前期工作,爭取盡快開工。 據了解,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和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兩項在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已在臨港新片區落地。臨港新片區管委會發改處處長吳群峰表示,目前,高效低碳燃氣輪機實驗裝置已完成土建施工,部分廠房已驗收,并進入單體調試階段,預計2024年6月竣工。同時,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完成東海多圈層觀測塔建造,預計2025年竣工。
鼓勵多元化籌措設施建設資金
為進一步發揮在滬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創新引領作用,保障設施高效建設與穩定運行,建立健全設施多元化投入機制,此次《若干措施》分別針對設施建設階段和設施運行使用階段提出支持措施。 聚焦設施建設階段,《若干措施》明確,在組建上海市級用戶咨詢委員會、加快推進設施建設前期工作的同時,鼓勵多元化籌措設施建設資金,支持開展關鍵技術和核心設備研究。《若干措施》提出,在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支持的前提下,對于設施依托單位自籌資金(含社會資本投入)不低于總投資20%的項目,上海市將積極予以配套支持。同時,支持新開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根據需要聯合企業組織實施市級科技重大專項,開展關鍵技術和核心設備研究,對符合條件的項目給予原則上最高不超過80%、總額不超過3億元支持;組織重大科研成果向創投基金、產業基金進行集中推介,強化設施孵化功能,發揮溢出效應。 在設施運行階段,《若干措施》則提出要保障穩定運行和開放共享。 探索建立設施市場化收費和企業用戶補貼機制。加大企業用戶使用設施的補貼力度,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用戶通過“科技創新券”降低設施使用成本,研究進一步提高支持力度。對于未納入“科技創新券”適用范圍的企業用戶,原則上給予每年最高不超過50%、總額不超過100萬元補貼。 建立設施分類評價和獎勵制度。將設施根據主要功能和服務對象進行分類評價管理,實施“以獎代補”激勵,對于達到一定指標的設施,原則上按照1500萬元、1000萬元、500萬元三檔分梯度給予獎勵。 支持設施提升服務能級及開展預研。上海市科技創新計劃設立設施關鍵技術提升相關計劃,重點支持設施開展實驗新方法研究,優化提升裝置和零部件技術。面向在建設施和規劃設施,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專項支持開展重要科研工藝設備技術迭代和相關預研,推動設施爭取納入下一輪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規劃。
布局重點支持提升服務能級
此外,《若干措施》還針對加強設施支撐和服務上海市產業能力方面提出,加強對用戶裝置建設的配套支持,對符合規定的用戶裝置給予最高30%、總額最高3000萬元的投資補助;推動用戶裝置加強對外開放服務,用戶裝置的運行管理和開放共享由設施依托單位統籌管理,原則上獲得上海市投資補助的用戶裝置應提供的公共機時不低于總機時30%。 “支持‘活細胞結構與功能成像等線站工程’開展關鍵技術研究,推進完成了用戶波蕩器束線、活細胞成像束線、生物成像實驗站、分子動態成像實驗站的研制。支持‘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開展‘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關鍵技術研發及集成測試’等,為硬線工程建設奠定了較為堅實的技術與人才基礎。”上海市科委基地處處長畢聰介紹,對于上海市已建和在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通過項目布局重點支持其提升服務能級。 同時,為積極爭取上海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設想納入國家規劃總體布局,上海市科委、上海科創辦立項支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預研。例如,支持開展“釷基熔鹽堆綜合仿真試驗項目”研究、支持開展深遠海研究等工作,都為爭取相關設施列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十四五”規劃,打下了堅實基礎。 “下一步,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將會同相關單位持續打造一批大科學設施集群,圍繞設施設計、建設、運行全過程,完善共享機制,優化開放服務,提高設施的使用效率和便利度,加強資金和政策配套保障,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更好助力上海強化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功能。”裘文進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