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海峰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是一項打基礎、利長遠的系統工程,在社會治理中發揮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近年來,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委、區政府一直將“誠信薛城”建設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積極探索、先試先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各項工作穩步推進。區公共信用信息平臺獲評第二屆中國新型智慧城市創新應用大賽“智勝獎”。 集成化設計,把信用體系的架構“搭”起來
薛城區堅持把信用工作放在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謀劃,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社會信用體系架構。 一是健全“一項機制”。成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領導小組,在全市率先設立區委直屬正科級事業單位“區社會信用中心”,各鎮街、各行業部門分別成立信用機構,村居建立“信用領導小組、議事會、管理員、采集員”四級架構,形成了“區委統一領導、鎮街統籌推進、村居具體實施”的工作格局。建立定期觀摩機制,設立專項資金,對工作開展較好的鎮街、村居,每月按照標準進行獎補。這一工作機制的建立,打破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長期存在的工作力量分散、部門各自為戰、資金投入不足的狀況,工作推進實現了上下聯動、模式統一、運轉高效。 二是完善“一套制度”。制定出臺以《關于加快推進全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為核心,以《個人誠信積分管理辦法》《農村和社區居民誠信積分評價辦法》等為主要內容的制度體系,明確了信息歸集、誠信評價、結果運用、信息公開等標準規范,確保信用評價全面、客觀、公正,為工作開展提供了制度遵循。 三是打造“一個平臺”。信用基礎數據全覆蓋是信用體系建設流程的關鍵環節。薛城區投資300萬元設立自然人、企業法人、非企業法人3個基礎數據庫,配置信用承諾、聯合獎懲、合同履約等18個功能模塊,實時展示信用主體誠信積分和評價級別,為開展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提供數據支撐。同步上線“信用薛城”門戶網站、“誠信薛城”微信公眾號及小程序,形成平臺、門戶網站、微信端“三位一體”的信息服務體系,從而實現工作流程高度集成化、信息化,提高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效率。 浸潤式宣傳,讓誠信薛城的氛圍“濃”起來
在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過程中,薛城區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將誠信作為重要內容進行宣傳普及,傳播誠信文化、宣講誠信故事、匯聚誠信力量,讓信用文化遍地開花、“誠信薛城”深入人心。 一是以文化浸潤催生誠信萌芽。加強誠信文化建設,在轄區文化廣場、公園景區、城市主干道沿線等公共場所,嵌入文化墻、宣傳展板、標語條幅、公益廣告、短視頻等誠信元素,結合文明創建、基層黨建等工作,建設信用長廊、誠信廣場、道德亭等景觀小品。 二是以知識浸潤植根誠信沃土。開展美德信用“趕大集”、志愿服務、趣味運動會等誠信知識宣講活動,向機關、學校、企業、鄉村、社區、家庭普及宣傳信用知識,發放《信用建設知多少》《誠信有禮》《誠信倡議書》等宣傳材料5萬余份,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信用建設的良好局面。 三是以榜樣浸潤收獲誠信碩果。誠信建設,政府先行。薛城區充分發揮政府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的示范引領作用,開展履約踐諾專項行動,2023年以來,為32家企業兌現政策資金1.01億元,新增減稅降費11.27億元,切實以誠信贏得企業認可。常態化挖掘、培育和宣傳各領域誠信典型,開展“誠信單位”“誠信企業”“誠信經營店”“誠信商戶”“誠信之星”等系列評選活動,通過榜樣引領讓文明守信蔚然成風。 多領域應用,將評價指標的信息“用”起來
薛城區堅持互嵌融合,推動信用領域多維拓展,不斷完善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想失信的長效機制。 一是實施差異化監管。按照“管行業就要管信用”的要求,各行業主管部門圍繞事前信用承諾、事中分類監管、事后聯動獎懲,出臺各領域信用監管工作方案,對信用狀況良好的經營主體,適當降低抽查比例和頻次;對涉及安全、質量、公共利益等領域的重點檢查事項,抽查比例不設上限;對投訴舉報多、信用積分較低、風險突出的監管對象,提高抽查比例和頻次,推動誠實守信成為市場運行的價值導向和各類主體的自覺追求。 二是兌現激勵性政策。健全守信聯合激勵政策,多個行業部門結合自身實際,出臺“信易藥”“信易購”“信易影”“信易餐”“信易!钡葢脠鼍18個、細化優惠政策106項,對達到一定誠信等級的企業和個人,給予體檢免費、藥品折扣、停車費減免、商超抵扣等禮遇,通過“誠信薛城”微信小程序向誠信市民發放“誠信惠民消費券”“折扣券”,釋放信用紅利,讓廣大市民切實感受到“誠信有形、信用有價”。 三是落實懲戒性措施。堅持懲戒與激勵并舉,依法依規認定各行業“黑名單”,對失信主體在融資貸款、招標投標、政府補貼等方面依法予以限制,形成了多部門協同聯動治理失信行為的新格局。同時,建立信用修復機制,為失信主體及時修復信用提供具體明確的指導,有效保障失信主體合法權益,信用體系建設的法治化、規范化水平不斷提高。 全社會推廣,使信用賦能的方式“活”起來
薛城區堅持黨建引領,強力推進信用進農村、進社區、進商圈,以“三進”促“三化”,推動信用體系建設全域化橫向延伸、縱向拓展。 一是進鄉村,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制定村民誠信評價細則,將村居建設、公共秩序、鄉風文明等基層事務量化為積分指標。開設積分兌現,采用自建、結合等方式建立信用超市,居民可憑信用積分兌換大米、食用油、洗衣液等生活用品,享受免費理發、洗衣等生活服務。對信用積分高的群眾,在評選“文明戶”“道德模范”和“新鄉賢”等各類評優評先中優先推薦,在發展黨員等方面優先考慮,推動信用“變現”,大大激發了群眾參與村級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 二是進社區,推動社區治理“精細化”。靈活運用“黨建+信用”模式,對參與社區治理情況開展誠信評價。發動社區黨員、網格員、社工、物業工作人員組建志愿服務隊,對參與理論宣講、愛心義診、矛盾化解等活動給予誠信加分,對亂搭亂建、亂貼亂畫、噪音擾民等不文明行為給予誠信減分,帶動更多居民主動參與信用建設和社區治理。 三是進商圈,推動市場管理“自律化”。將誠信經營、“門前三包”、投訴舉報等內容納入商戶誠信評價,張貼商戶誠信二維碼,消費者可通過“掃碼”隨時查看商戶信用狀況,推動商戶變“被動受管”為“自律自管”,切實增強了誠信經營意識。 (作者系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委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