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 袁雪飛
在江蘇省濱海縣的黃海岸邊,有一道長達45公里的堅固大堤如臥龍蜿蜒,日夜阻擋茫茫海水的沖擊。這就是修建于1941年的宋公堤。80多年過去,宋公堤仍在發揮著“阻海波于堤外、造平安于黎民”的作用。 日前,記者走進宋公堤沿線的一座“小街”,一座大港,感受這里的滄桑巨變。 濱海地處黃海之濱,千百年來,沿海人民屢屢飽受海嘯襲擊、咸水倒灌之苦。今年71歲的楊步庚依然清晰地記得父親給他描述的1939年夏天海潮沖家的慘狀。 “海水一夜之間漫上來,房屋全被沖毀,百姓只能爬到樹上逃生,很多人體力不支落水,死傷無數。”楊步庚說,在此之前的百余年間,海潮海嘯、咸水倒灌達數十次之多。 1941年5月至7月,阜寧縣抗日民主政府首任縣長宋乃德在華中局、新四軍的大力支持下,動員兩萬多名民工,戰勝種種困難,歷時77天修筑了全長90公里的攔海大堤。新堤建成不久,恰逢海嘯翻騰而至,新堤雖屢遭沖擊,卻巋然不動。百姓把這條海堤與宋代的范公堤相提并論,稱為“宋公堤”,并在堤上豎起“宋公紀功碑”。 距離海岸13公里的小街村,與宋公堤的命運緊密相聯。當地村民說,宋公堤建成后,這里的百姓才過上了穩定的生活,不再流離失所。村民李雨林介紹,宋公堤建成后的幾十年里,每年夏天潮汛來臨,當地村民都踴躍到堤上去堆土堆石塊,對大堤進行加固。 走進小街村新型農村社區,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白墻黛瓦的兩層農家小樓。社區內道路干凈,綠植豐富,房前屋后還精心設置了小菜園。 小街村黨總支書記顏成軍介紹,小街村于2020年開始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共分兩期建成210幢新式民居,有131平方米和142平方米兩種房型供村民選擇。春節后,第三期工程將開工。社區配套建設了便民服務中心、警務室、衛生室、垃圾分類收集屋等公共設施,為群眾提供全類別、多樣化的服務。 在74歲的李雨林看來,現在的日子是“做夢都想不到”的好日子。原來房屋小、道路差的村子,如今變成了文明和諧的新型農村社區。 “以前的小房子拆了,換成現在這種有客廳、衛生間的大房子,居住條件太好了,而且小區里有閱讀、健身等場所,我已經養成每天飯后休閑的習慣。”李雨林說。 距離嶄新安逸的“小街”不遠,緊挨宋公堤的濱海港每天都在進行熱火朝天的項目建設。國家電投、國信、天能集團投資的重大能源項目相繼落戶,集多功能于一體的中海油鹽城“綠能港”火力全開。 提速建設濱海港20萬噸級航道、LNG碼頭、濱淮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工程和危化品車輛專用通道,開通運營濱海港鐵路專用線,以海河聯運、海鐵聯運為主攻方向,積極承接大宗商品轉運分流業務……一個個藍圖正在濱海港推進實現,能源大港、產業大港的雄姿已經展現。 大潮奔涌不息,大堤靜默無言。“每聞潮聲思宋公”,讓這片咸潮之地不再貧瘠,是向修筑宋公堤的無數先輩的最好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