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 季曉莉 本報前方記者 | 鮑筱蘭
“5年來,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合作與分工、市場體系一體化、公共服務與民生福祉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但也面臨許多難啃的‘硬骨頭’,需要通過深化改革為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創造條件。”40多位在滬全國人大代表組成專題調研組,歷經持續半年多的深度調研,跑遍長三角三省一市,先后考察19個企事業單位、聽取各方意見后,交出了一份近2萬字的報告。 作為專題調研牽頭人,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權衡表示,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已步入“深水區”,需要不斷突破現有制度障礙、組織瓶頸、基礎難點,從體制機制上打破地區分割和行政壁壘,為一體化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調研時,代表們發現,長三角地區產業項目同質化明顯,部分地市為爭奪創新資源、防止本地孵化企業向外轉移,競相更大力度提供稅費優惠和地價補貼。這勢必造成各地創新資源分散投入、部分創新項目重復建設。目前,各地財政資金尚不能支持跨區域的創新項目,各地的稅收實行屬地化管理,尚未突破行政壁壘實現利益共享。 產業體系完備、配套能力強是長三角的顯著優勢。權衡認為,要充分將優勢產業轉化為“撒手锏”,還需進一步探索跨行政區域的資源優化配置。調研組建議,培育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內生動力,有序推動產業跨區域轉移和生產要素合理配置,同時借助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從國家層面支持長三角率先探索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財稅共享機制以及相關配套制度。同時探索跨省域標準統一、規則統一、制度統一的市場體系,推動要素共享共用、優化配置,強化長三角區域規劃的有效落地。 權衡認為,長三角地區應進一步聚焦重大技術、重點產業和重點區域,加大區域協作統籌力度,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通過有針對性地部署創新鏈,積極對接國家戰略科技資源,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打造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形成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他提出三方面建議。 一是從國家層面上強化頂層設計,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對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進行聯合攻關。建議研究制定“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條例”,為跨區域產業協同和技術創新提供法制保障。 二是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打造長三角世界級產業集群。建議有關部門組織編制“長三角先進制造業產業地圖”,為各地政府和市場經營主體之間開展產業合作提供依據與指引。以龍頭企業為引領,深入實施產業鏈補鏈強鏈固鏈行動,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三是積極推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壯大數字經濟。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推動支持長三角制定政務數據一體化技術標準體系,引入數據信托模式,保護數據安全。推動制定整體數據開放戰略、治理法律框架和質量管理標準、提供數據資源共享機制與開發機制。建議支持長三角建立公共服務大數據中心及公共平臺,與已建成的長三角大數據中心對接入網,推進長三角公共服務數據的共享和交換。
|